第129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 2)

卷语

《大吴会典?军礼》载:"

班师祭旗之仪有四:一曰净旗,以匠人血渍之旗裹敌,投火盆焚之,取邪不胜正意;二曰奠酒,用战地水和砖窑红土为祭,追念匠人亡魂;三曰熔兵,毁逆贼兵器铸獬豸像,置诸州县,镇护律法;四曰绕城,六军执吴字旗先导,匠人遗孤殿后,示天威于四海。

"

永熙四年六月十四,居庸关的晨雾还未散尽,谢渊的獬豸冠缨凝着霜花,见三十六名玄夜司校尉抬着魏王府"

魏烈"

字大旗走向祭台——旗面的血渍经夜不凝,在晨曦中泛着暗紫,恰如七年前砖窑匠人被焚时的漫天晚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永熙四年六月十四,卯时初刻。

居庸关城楼的"

吴"

字大旗猎猎作响,谢渊的断笏敲在青铜祭鼎上,回声惊起关墙上的寒鸦。

三十六具匠人骨灰瓮排列如北斗,瓮身用砖窑红土绘着"

丙巳"

编号,与七年前砖窑匠人血书的暗记完全吻合。

"

以旗裹魂,以火洗冤。

"

谢渊的声音混着晨霜,将三百二十袋匠人骨灰裹入魏王府"

烈"

字大旗。

旗角的"

烈"

字火印边缘崩裂,露出三层旗面结构——最里层白绢上,"

吴"

字徽记用朱砂混着匠人血绘制,正是七年前砖窑匠人陈六被强征时,趁夜在旗面夹层绣下的密纹。

他曾在《匠人血录》里记载:"

逆贼旗面必用三层绢,中藏通风孔,可于夹层书暗号。

"

火盆中的松脂遇旗面桐油爆燃,外层猩红旗布迅卷曲,露出中夹层的白绢残片。

谢渊借着火光细看,每片残绢的边缘都带着不规则的毛边——那是匠人断指后,用牙齿咬着绣针留下的痕迹。

玄夜呈上的《旗纛织造档》显示,魏王府每面大旗需七十二道工序,其中第三十六道"

夹层密缝"

的匠人名录里,"

丙巳零一陈六"

的名字旁注着"

断指绣吴,血透三层"

谢渊望着火焰中若隐若现的笔画,忽然想起七年前在砖窑废墟捡到的半枚绣针,针尖还凝着干涸的血痂——此刻残绢上的每道线脚,都在火光中连成匠人未竟的控诉。

当最后一片绣着"

吴"

字的残绢坠入火盆,灰烬中浮现的不再是完整字迹,而是无数断指血点组成的星图,恰与《匠人户籍册》里丙巳位匠人的聚居地遥相呼应。

谢渊知道,这不是上天显灵,而是三十七名匠人在被强征时,用断指血在旗面夹层留下的星图密码——他们早将魂灵缝进旗面,等着今日的烈火,烧出逆贼的罪状,烧亮大吴的天空。

陈虎忽然跪地,望着火盆流泪:谢渊点头,想起七年前在砖窑废墟捡到的残线正是这种暗红。

玄夜司呈上的《旗纛考》显示,魏王府大旗的织纹里夹着匠人头,每十根丝就有三根带着刀痕。

巳时初刻,谢渊捧起漳河水土混合的祭酒,水面漂浮的砖窑红土缓缓沉降,竟在鼎底积出"

丙巳"

二字。

"

此水曾漂过匠人骨殖,"

他的指尖划过鼎沿,"

七年前漳河断粮,逆贼用煅骨充军粮,今日便用这水,祭告他们的在天之灵。

"

酒浆泼向祭台时,关墙的青砖突然显出血字:"

丙巳初一陈六,断指刻范;丙巳三十七王七,焚尸灭迹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