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1 / 2)

卷语

《周礼?天官?司会》载:"

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

"

夫会计之道,不仅在锱铢必较,更在辨奸于微末,察腐于数字。

当谢渊在泛黄账册间寻得三成砖价涨幅,于折耗尾数中见北斗之兆,半片竹筹勾连起十年前的砖窑血案——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墨色里藏着的匠人白骨,是官文间埋着的通敌铁证。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永熙三年四月廿三,辰时初刻。

工部值房的雕花窗棂滤进碎金般的阳光,谢渊面前摊开近三年的《西华门地砖采购账》,狼毫笔尖在"

越州商队抵港"

的月份上逐一圈点:元兴十九年七月、元兴二十年三月、永熙二年冬,砖价皆从八十文骤涨至二百四十文,"

折耗银"

后紧跟着"

右曹核准"

的朱批,尾数无一例外都是"

七"

"

大人,"

书童福生捧着《越州商帮贡单》,指尖在"

龙涎香、锦缎、弩机部件"

的条目上停顿,"

这些贡品抵港日期,与砖价上涨月份分毫不差。

"

谢渊的目光落在贡单末页的火漆印,北斗纹边缘的缺口,恰与李邦彦珊瑚笔架的雕花一致。

账册夹层的窸窣声引起注意。

谢渊小心揭开泛黄的页脚,半片刻着"

丙巳位砖窑"

的竹筹滑落掌心,竹节处的火漆印虽已斑驳,却与父亲遗留的漕运图暗记完全吻合。

他忽然想起陈大柱的话:"

私兵驻地周围,砖窑编号都藏在竹筹里"

巳时初刻,谢渊将账册中的砖价数据绘成曲线,现每逢"

七"

的尾数,必对应萧氏官窑的转运密期。

他取出父亲的《漕运杂记》残页,上面用蝇头小楷记着:"

太府寺分赃,例取七成,暗合北斗之数。

"

残页边缘的焦痕,正是二十年前诏狱之火留下的印记。

"

大人请看,"

福生递过《玄夜卫布防图》,"

丙巳位砖窑周边暗堡三十六座,与账册中病故匠人数量一致。

"

谢渊对照竹筹上的刻痕,现"

丙巳"

二字的笔画间距,竟与暗堡的分布方位形成坐标——这不是普通的砖窑编号,而是私兵驻地的密码。

未时初刻,周勉老臣的马车急停后巷。

老人颤巍巍递出的《太府寺银库流水账》显示,每笔浮冒银的流向都分成三股:三成入右曹官员私囊,三成汇往越州鸿远号,三成存入襄王封地钱庄。

"

这些数字,"

周勉指着尾数的"

七"

,"

正是当年魏王萧烈私军的饷银暗号。

"

片尾

申时初刻,谢渊在舆图上标出砖价涨幅对应的港口、砖窑、钱庄位置,三点连成的北斗形状,与父亲残图上未竟的标记完全重合。

他忽然想起李邦彦宴客时的越州香,原来每一缕香气里,都藏着砖价浮冒的信号;每一个"

七"

的尾数,都是匠人血钱的计量单位。

更漏声中,竹筹的刻痕在烛光下投出细影,与账册上的朱批形成重叠。

谢渊终于明白,太府寺的"

例得折耗"

不过是障眼法,砖价的三成涨幅、尾数的七钱分赃,都是将匠人血汗铸成兵器的密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