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考工记》云:"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
夫匠人者,操斤运斧以构宫室,抟土烧窑而制城砖,本应是国之基石,却困于贪腐之网,性命如蝼蚁,骨血筑窑墙。
当陈大柱顶风冒雪叩响值房木门,当半块带血地砖揭开砖窑秘辛,砖底暗纹不再是寻常刻痕,而是万千匠人用血肉在历史砖墙上凿出的控诉——这一夜的证据传递,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更是清白与贪腐的无声对峙。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永熙三年四月廿二,子时初刻。
工部值房的铜灯芯噼啪爆响,灯花溅在《太府寺物料账》上,将"
砖价二百四十文"
的记录映得血红。
谢渊握着狼毫的手悬在舆图上方,笔尖在"
萧氏官窑"
处反复轻点,忽闻后巷传来三长两短的叩门声,夹着风雪拍门的呜咽。
门轴转动时带进半片冰碴,陈大柱佝偻着身子挤进门,蓑衣上的积雪簌簌掉落,在青砖上融成点点水痕。
他鬓角的刀疤泛着青紫色,显然是用雪水仓促冷敷过,怀中抱着的油纸包已被体温焐得微潮:"
谢大人,我爹咽气前"
话未说完,膝盖已砸在砖地上。
谢渊忙扶住他颤的胳膊,触到袖口下凸起的老茧——那是常年握砖刀磨出的硬痂。
油纸包打开时,半块地砖的断口处还沾着新鲜血渍,"
萧氏官窑"
的火印被利器刮去,露出底下七道细槽:"
这是我爹用砌砖刀刻的,"
陈大柱的手指几乎嵌进砖缝,"
他说砖底的纹路,和越州人买的弩箭一个样"
丑时初刻,谢渊将地砖浸在温水盆中,血刻字迹随着水汽蒸腾显形:"
丙巳位砖窑,北斗纹模具,三月望日转运。
"
笔画歪斜却力透砖背,最后一划拖出的血线,分明是刻到力竭时留下的。
他忽然想起父亲狱中手札:"
萧氏官窑砖底有七道砂眼,与弩箭模具气孔一一对应。
"
此刻指尖划过细槽,触感竟与《吴越兵器谱》拓片分毫不差。
"
大人,穿云弩的防滑槽需经七道工序打磨,"
福生捧着残卷的手在抖,"
越州密报说,每套模具需萧氏官窑陶土三斗,恰合一块城砖的用土量"
谢渊翻开图页,模具剖面图上的北斗状气孔,正与地砖暗纹严丝合缝——原来每块浮冒的城砖,都是越州弩箭的隐形部件。
寅时初刻,陈大柱从鞋底抠出半枚竹筹,边缘的毛茬还带着皮肉:"
这是张顺的分赃竹筹,我爹被砍时,拼着断指从他靴底撕下来的"
竹筹上"
顺记七钱"
的炭笔字已被血浸透,却恰好与太府寺账册的"
例银"
尾数吻合。
谢渊望着陈大柱胸口的三道刀疤,突然想起典籍室的匠人领单——那些被划去的名字,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伤痕。
片尾
卯时初刻,值房案头的证据在烛火下投出重叠阴影:地砖暗纹是北斗,竹筹数字是北斗,就连《匠人花名册》上的"
病故"
标记,也在舆图上连成北斗形状。
谢渊终于明白,太府寺所谓的"
物料折耗"
,不过是用匠人血钱在萧氏官窑筑造兵器库,每块砖的浮冒银,都是匠人通往乱葬岗的买路钱。
更漏声中,周勉老臣的马车碾过积雪而来。
《匠人花名册》的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