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 / 2)

当年能让谢承宗的血书变成‘激变证据’,如今也能让谢渊的策论成为‘通敌罪证’。

"

他忽然取出一份盖着通政司官印的公文,"

明日早朝,便用这个——"

公文标题赫然是《谢渊私通越商,策论藏逆》,内页黏着半片越州锦缎,缎面山形纹与谢渊策论的落款墨痕重叠,像极了刻意伪造的暗记。

王崇年望着公文,想起白天收到的密报:谢渊的策论副本已送入通政司。

"

很好,"

他喃喃自语,"

你送证据,我便送罪名,这朝堂之上,从来不是黑白分明,而是胜者执笔。

"

丑时三刻,谢府东侧巷。

老石匠的儿子被人拖进巷口,布袋里掉出半块海塘砖,砖底"

萧"

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为的玄夜卫抽出佩刀,刀鞘上的太府寺纹章闪过寒芒:"

说!

你爹刻砖时,还跟谁见过面?"

少年紧咬嘴唇,鲜血从嘴角流出,却始终不一言——他不知道,此刻谢渊正在书房对照元兴十七年的《窑口册》,现所有标着"

萧"

字的砖窑,都在襄王封地的管辖范围内。

片尾

太府寺的密令随着五更梆子传遍九门,查抄的火把映红了文墨轩的匾额。

王崇年望着案头新送来的《越商密约》抄本,嘴角勾起冷笑——这份伪造的密约,将谢渊的策论主张与越国军情巧妙嫁接,明日早朝,便可坐实其"

通敌"

之罪。

然而他不知道,谢渊早已从老石匠的海塘砖、陆凯的残页、以及父亲遗留的漕运图中,拼凑出当年太子党争与贪腐网络的关联;更未料到,那半块刻着"

萧"

字的砖,正成为揭开襄王与太府寺勾结的关键证物。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谢府,谢渊望着窗外被烧毁的书肆残骸,手中握着刚收到的密信:"

王崇年连夜伪造越商密约,明日将在朝堂难。

"

他摸出父亲遗留的寒梅玉佩,玉佩夹层里,正是二十年前谢承宗未能呈给元兴帝的海塘砖窑记录。

此刻,玉佩与案头的策论副本、太府寺分赃账册、商民诉状原件摆在一起,形成一道跨越二十年的证据链。

而在太府寺后堂,王崇年正对着铜镜整理朝服,却未注意到袖口沾着的龙涎香,与当年陷害谢承宗时用的香粉,气味分毫不差——那是越州进贡的秘制香,全大吴只有三人用过。

(本集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