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解码出斐波那契数列,“玄冥号”发现新彗星。“船长,”他的声音里满是振奋,“地球那边传来消息,他们用玛雅星图和三星堆符号,推测出下一组信号可能与太阳系的行星轨道有关。”林岚点点头,将女儿的画设置成驾驶舱的屏保:“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孤独的远航者,身后有整个人类文明在支撑。”
地球的实验室里,林晓雨和同事们正为解码下一组信号奋战。张启明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顶部鸟形装饰进行三维建模,发现其翅膀的展开角度恰好对应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角;而玛雅星图中“银河中心暗区”的边界坐标,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平面夹角形成了完美的数学关系。“古人没有望远镜,却能捕捉到这些宇宙规律,”林晓雨摩挲着祖父的铜片,“或许他们真的接收到过类似的信号,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突然,“星际智慧图谱”的关联系统发出急促的提示音。新的关联线从“太白”信号节点延伸出来,连接到了“玄冥号”新发现的彗星轨道,再延伸到火星农业舱的水稻基因序列——彗星上检测到的有机分子,与水稻生长必需的某种酶的结构高度相似。“这太神奇了,”张启明的眼睛亮了起来,“宇宙中的物质循环、生命演化,或许都遵循着同一种规律。古人说‘天人合一’,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最朴素的宇宙真理。”
深夜,林晓雨独自留在主控室。她调出“星际智慧图谱”的全局模型,无数光点与线条在环形屏幕上流动,像一条真正的星河。她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图谱的意义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证明人类从未停止提问。”这时,屏幕上弹出“玄冥号”传来的新数据——彗星的彗尾中检测到了水分子的光谱信号,与火星农业舱土壤中的水分子结构完全一致。林晓雨立刻录入数据,新的关联线瞬间生成,将冥王星、火星、地球紧紧连在一起。
第二天清晨,“太白”天文台传来捷报:下一组信号解码成功,是太阳系的行星位置图,标注的时间是十年后——那正是“银河一号”预计抵达目标星区的时间。陈砚之团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