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保障通信。同时,借鉴古代“积谷防饥”的储备思维,在设备内部加装“能源缓冲舱”,储存富余电能应对突发状况。优化后的设备在模拟测试中,续航时间延长至14个月,满足了长期在轨预警的需求。
陈凯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研发则遇到了信号穿透大气层时的衰减问题。传统通信信号经过电离层时,强度会降低30%以上,严重影响预警信息的实时性。他研究古代“烽火传信”的升级版本——“举烽递牌”制度,发现古人通过调整烽火高度、增加烟火颜色,提升信号传递效率。“既然古人能通过优化信号载体增强传递效果,我们也可以改进信号本身的特性。”陈凯说道。
团队与通信专家合作,研发出“自适应调制信号”,信号进入大气层前,系统自动分析电离层厚度、密度等实时数据,调整信号的频率和波形,像烽火根据天气调整燃烧方式一样,确保信号以最优状态穿透大气层。在青海湖的地面模拟测试中,该信号的大气穿透率提升至92%,预警信息从太空模拟终端传至地面指挥中心仅用0.08秒,刷新了同类通信技术的速度纪录。
就在团队全力推进太空预警研发时,总部传来极地反恐形势变化的通报:****开始尝试利用极地冰层下的地热活动区域搭建藏匿点,现有装备在高温地热区与低温冰层的温差环境中频繁故障。王玲当即决定,启动极地反恐技术的二次升级,将太空预警研发中积累的“极端环境适配经验”反哺极地装备。
林薇针对地热区冰层易破裂的特点,参考《水经注》中“冰面融裂,随流而徙”的水文记载,提出“冰层稳定性预判方案”。她带领团队分析极地地热区的冰层数据,结合《孙子兵法·地形篇》“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理念,构建“地热-冰层关联模型”:通过监测地热释放强度,预判冰层薄弱区域的位置和破裂时间,为装备规划安全通行路线。
在极地环境模拟舱中,加装了该模型的无人车面对“地热区冰层”场景,成功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