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处即将破裂的冰面,精准抵达目标区域。林薇还借鉴《齐民要术》中“窖藏保鲜”的温度控制思路,为装备加装“双向温控层”,在低温区域吸收环境热量,在高温地热区释放,维持内部元件温度稳定。测试中,装备在-40℃至20℃的温差环境下连续工作6小时,性能无任何衰减。
赵阳则聚焦地热区的水下装备适配问题。冰层下的地热活动导致水流紊乱,水下潜航器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他翻阅《考工记》中“舟人建国,水泉生焉”的船舶建造记载,发现古人通过优化船底弧度适应不同水流。“潜航器的外形设计可以借鉴古代船舶的‘流线型’思路,同时结合现代流体力学进行优化。”赵阳说道。
技术组重新设计潜航器的外形,将艇身改为类似古代“漕船”的流线型,减少水流阻力;在尾部加装“可调节尾舵”,参考古代“橹”的操控原理,通过实时调整尾舵角度应对紊乱水流。此外,赵阳还从《墨子·备水》中“以水为候”的监测方法中获得灵感,为潜航器加装“水流动态传感器”,提前感知水流变化并调整航行姿态。升级后的潜航器在模拟地热区紊乱水流中,悬停精度保持在0.05米,比之前提升了一倍。
陈凯的通信团队则解决了极地冰层与地热区水汽对信号的双重干扰。地热区蒸发的水汽在冰层下形成浓雾,传统无线信号在雾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而厚厚的冰层又会阻挡信号穿透。陈凯参考古代“驿骑传书”中“分段传递、接力保障”的模式,设计“冰层-水下-空中”三级通信中继体系:在冰层表面部署固定中继站,水下投放可移动中继浮标,空中派遣无人机中继平台。
三级中继站采用不同频段的信号,冰层中继站用低频信号穿透冰层,水下中继浮标用中频信号在雾中传播,空中无人机用高频信号实现远距离覆盖。在北极圈模拟场地测试时,该通信体系在浓雾弥漫的地热区冰层下,仍能保持信号稳定传输,装备间指令传达无任何延迟。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