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9 从地域实践到全球反恐新生态(1 / 9)

    古智新用:从地域实践到全球反恐新生态

    王玲小组在太空反恐预警领域的探索刚起步,就遭遇了核心技术瓶颈。林薇带领的战术研发组发现,卫星监测范围虽广,但对小体积可疑飞行器的识别精度不足。她再次研读《史记·天官书》,书中“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的星象解读,虽带有古代天文的神秘色彩,却暗含“异常星象对应特定事件”的观测逻辑。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出星象变化的规律,我们也可以建立太空目标的‘行为规律库’。”林薇在团队研讨会上提出新思路,“借鉴‘观星辨势’的逻辑,对太空垃圾、卫星、可疑飞行器的运行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一旦出现偏离常规的运动模式,系统立即发出预警。”

    基于这一理念,团队联合航天科研机构,收集了近十年的太空目标运行数据,构建起包含10万余条轨迹信息的数据库。林薇还参考《授时历》中“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周期测算方法,设计“轨迹周期比对算法”,能精准识别出伪装成太空垃圾的可疑目标。在首次模拟测试中,该算法成功捕捉到一枚以“不规则变轨”方式接近国际空间站的模拟恐怖袭击飞行器,预警时间比传统监测系统提前了12分钟。

    赵阳的太空环境模拟实验室迎来关键测试阶段。当无人预警设备在模拟失重环境下运行时,能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原本设计的6个月在轨续航,实际测试中仅能维持2个月。他反复翻阅《天工开物·乃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时序理念给了他启发:“农作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生长状态,装备也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调整能耗模式。”

    赵阳带领技术组设计“动态能耗管理系统”,将任务划分为“巡航监测”“目标追踪”“应急预警”三个阶段。巡航监测阶段,设备仅启动核心传感器,能耗降至最低;目标追踪阶段,按需激活辅助设备;应急预警阶段,全力运转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