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4古智新用:攻心战术的深度探索(3 / 8)

藏有武器;说话前后矛盾,说明内心动摇,这些都能作为判断依据。”他还联系技术部门,引入军用级抗干扰麦克风和自适应光线摄像头,解决了环境影响问题。经过多次调试,心理分析系统的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2%,能在3秒内匹配最优谈判策略。

    王玲邀请三位心理学专家来基地指导,专家们对“古籍战术+现代科技”的模式高度认可,同时指出不足:“现有方案对‘复合型性格敌人’的应对不足,很多真实敌人兼具冲动和多疑特征,需要更灵活的战术组合。”王玲立刻组织小组调整方案,林薇在战术库中增加“组合策略模块”,比如“冲动+多疑”型敌人,采用“缓兵计+共情术”组合,先通过温和对话稳定情绪,再用情感共鸣点降低猜忌;赵阳在模拟场景中加入“性格转换”设定,“敌人”会在谈判中切换性格特征,训练队员的应变能力;陈凯则在系统中增加“策略优先级排序”功能,根据敌人实时性格变化,动态调整战术推荐顺序。

    四月中旬,“反恐心理战战术体系”完成初步构建,包括1个核心系统(心理分析系统)、3类战术库(按性格分类)、5套训练方案(模拟不同场景)。总部决定在西南某反恐基地进行实战测试,测试场景设定为“绑架人质案,绑匪为‘多疑+理智型’,因经济纠纷铤而走险”。

    测试当天,谈判专家佩戴心理分析系统设备与绑匪对话。系统通过绑匪的微表情和语音,判断其核心诉求是“获得合理赔偿”,同时对警方缺乏信任。林薇提前整理的“共情+事实证明”组合策略被推送:谈判专家先表示“理解你因纠纷产生的不满”,再展示警方协助解决类似经济纠纷的成功案例,逐步消除其猜忌。过程中,绑匪突然变得冲动,质疑警方的诚意,系统立刻切换为“缓兵计+利益引导”,提出“先保障人质安全,我们可以安排你与相关部门面对面协商”,同时强调“伤害人质会让事情彻底失去解决余地”。经过两小时谈判,绑匪最终放下武器,释放人质。

    西南基地的谈判专家握着王玲的手:“这套战术太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