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4古智新用:攻心战术的深度探索(1 / 8)

    正月初七,节后复工的第一天,王玲小组就召开了“反恐心理战”研发启动会。办公室的书架上新增了一排古籍,《鬼谷子》《长短经》《六韬》整齐排列,林薇将提前整理的史料摘要铺在会议桌上,指尖划过“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的字样:“《鬼谷子》的‘捭阖术’强调根据对方性格采取不同策略,这正是心理战的核心。咱们可以将敌人分为‘冲动型’‘多疑型’‘理智型’三类,针对性设计谈判话术。”

    赵阳带来了去年谈判模拟训练的视频复盘,指着画面中“冲动型敌人”的表现:“这类敌人情绪易失控,容易被言语刺激,古代‘激将法’刚好适用。但要把握尺度,过度刺激可能导致极端行为,得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样,精准戳中痛点又不突破底线。”陈凯打开电脑,展示“心理分析系统”的初步框架:“系统会录入不同类型敌人的行为特征数据库,谈判时通过摄像头捕捉微表情、分析语音语调,实时匹配古籍中的应对策略,比如检测到敌人语速加快、瞳孔放大,就推送‘缓兵之计’的话术建议。”

    王玲摩挲着黑龙的羽毛,它正站在会议桌上,盯着屏幕里的模拟场景。“心理战的关键是‘知己知彼’,”她开口道,“古代作战前会派斥候探查敌军主帅性格,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技术手段快速构建敌人心理画像。另外,《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同样适用,比如面对‘多疑型’敌人,要故意暴露一些‘破绽’,让其陷入猜忌,分散注意力。”她顿了顿,补充道:“还要加入‘共情战术’,借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找到与敌人的情感共鸣点,降低其抵触心理,这比强硬对抗更有效。”

    分工很快明确:林薇负责深挖古籍中的心理战术,按“性格分类”整理成可落地的谈判策略库;赵阳搭建多元化谈判模拟场景,模拟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敌人反应,设计战术训练方案;陈凯完善心理分析系统,增加微表情识别、语音情绪分析等功能,实现与战术库的实时联动;王玲协调心理学专家团队,对战术方案进行科学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