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3古智新用:反恐战术的新突破(1 / 8)

    正月十五刚过,王玲小组就投入到“城市巷战侦查战术”的研发中。办公室的白板上贴满了古代巷战的史料截图,从《墨子·备城门》中“城上为爵穴,下堞三尺,广其外,五步一”的防御布局,到《纪效新书》里“巷战宜短兵相接,利用地形设伏”的战术记载,林薇用红笔圈出关键信息,旁边标注着现代城市街巷的特点:“古代巷战依托城墙、民宅,现代则是高楼、商铺、地下通道,地形更复杂,但‘借势设伏’的核心思路可以沿用。”

    赵阳带来了城市街巷模型,立体展示着十字路口、狭窄胡同、地下车库等典型场景。他指着模型中的胡同区域:“你看这里,宽度不足三米,两侧是居民楼,很适合借鉴‘狭路设伏’战术。古代用滚石、擂木阻拦敌人,咱们可以用智能障碍装置,比如可折叠路障、电磁干扰仪,既不影响日常通行,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部署。”陈凯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三维设计图:“我设计了‘巷战侦查机器人’,外形像小型行李箱,能自主导航,通过狭窄通道,搭载红外摄像头和声音传感器,还能释放微型无人机,侦查高处和拐角盲区,就像古代的‘斥候’,提前摸清敌人位置。”

    王玲摩挲着下巴,目光落在模型中的地下通道入口:“地下空间是薄弱点,古代没有类似场景,但‘明暗配合’的战术能用上。地面用机器人侦查,地下部署‘声波定位仪’,结合古代‘听声辨位’的方法,通过声音反射判断敌人数量和移动方向。”黑龙突然从窗台上飞起,落在模型旁,用喙轻啄胡同区域的模型建筑,像是在提醒什么。王玲笑了笑,顺着它的动作看去:“这里有个盲区,机器人和无人机都难以覆盖,得加个‘空中侦查点’。”赵阳立刻补充:“可以在居民楼阳台、商铺招牌处预设微型摄像头,平时作为普通监控,战时切换为加密传输模式,形成‘天地人’立体侦查网。”

    分工很快确定:林薇负责梳理古代巷战战术,提炼“设伏、侦查、突围”三大模块的可借鉴策略;赵阳搭建巷战模拟场景,设计障碍部署和人员战术训练方案;陈凯牵头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