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九章 京都外围,堺港之战(4 / 6)

;   林修远久久无语,终是拍案而起:“此子必成栋梁!”

    七日后放榜,陈砚名列榜首。入学典礼上,院长亲授《民生辑要》全本,并宣布一项新规:今后所有新生,皆需赴钟山顾墓祭拜,宣誓“以民为本,持正不阿”。

    陈砚跪在五色土坛前,双手捧土,郑重撒入坛中。那一刻,他仿佛看见无数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有影七孤身守碑七年,有苏挽云焚稿护书,有朱允?雨中跪读童谣……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这片土地。

    书院生活严谨而充实。课程涵盖律法、算学、农政、水利、外交实务,教师多为当年薪火书院出身的老臣或咨政院官员。陈砚如饥似渴地学习,尤其痴迷于“民诉台运作机制”与“地方财政透明化模型”。他还主动组织西北同乡会,收集各地民间疾苦,汇编成册呈报咨政院。

    两年后,他作为优秀学子代表,随团出访福建沿海。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顾正臣遗策的深远影响:渔村建有“气象哨”,每日击鼓报风向;港口设立“互市局”,规范外商交易;更有“女子学堂”教女孩识字算账,不少妇女已能独立经营海产生意。

    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老渔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怕官府,现在我们敢告官!去年县令私自加征渔税,我们一百户联名写状,通过‘民诉台’递到京城,十天就来了钦差,那贪官当场摘印!”

    陈砚问:“你们不怕报复吗?”

    老人咧嘴一笑:“怕啥?如今每个村子都有‘法治宣讲员’,每月来讲课。我知道我的权利写在《大明新律》第十七条,谁敢动我,我就搬法条砸他脸上!”

    这句话让他彻夜难眠。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变革不是某个英雄振臂一呼,而是千万普通人开始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

    毕业之际,他本可留京进入咨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