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集:儿童教材(2 / 3)

逸霄 竹晴园 2031 字 13天前

这句话点醒了风痕。他查了食品添加剂手册,发现琼脂粉冷却后会形成凝胶,而且易塑形、不粘手。他试着用琼脂粉、麦芽糖和少量水按比例调配,熬煮时不断搅拌,冷却后捏在手里软软的,能塑形还不粘手。他把调好的糖料做成小方块,装在透明盒子里,旁边放着卡通龙模具,让小远和朵朵试做——两个孩子不到十分钟就做出了歪歪扭扭的小糖龙,举着到处炫耀。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模具的边缘虽然磨圆了,但孩子的小手力气小,脱模时总容易把糖龙捏变形。风痕盯着模具看了半天,突然想起家里的冰格,边缘有个小凸起,一按就能把冰块推出来。他立刻找教具厂的王工,在模具底部加了个小推片,孩子脱模时只要轻轻一按,糖龙就能完整出来。

这边温如霜的读本也到了最后校对阶段。她把“糖龙祭河”的章节拿给民俗专家周教授看,周教授指着漫画里的糖龙说:“明清时的糖龙尾巴是分叉的,象征‘分水’,你画成了圆尾巴,得改过来。”温如霜赶紧记下来,让小苏修改。她还在每章结尾加了“小任务”,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你们家乡有没有和糖有关的习俗”,让孩子能和家人互动。

终于,读本和教具套装都准备好了。温如霜和风痕带着样品去了育红小学,李老师选了三年级(2)班做试点。上课铃响,温如霜拿着读本走进教室,刚翻开第一页,孩子们就“哇”了一声——漫画里的老匠人正熬着糖,蒸汽里飘着小小的糖龙,旁边的小知识框写着“熬糖的温度要达到150c,才能做出又韧又甜的糖龙哦”。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人们做糖龙是为了祈求平安,现在我们做糖龙,是为了把这份传统文化传下去。”温如霜边讲边翻页,孩子们的眼睛都盯着课本,连平时最调皮的小轩都坐得笔直。

到了动手环节,风痕把安全套装分给每个孩子。小宇是个内向的男孩,平时很少说话,他拿着糖料捏了半天,还是没捏出形状,眼圈都红了。风痕走过去,蹲下来教他:“你看,先把糖料揉成圆团,再放进模具里,轻轻按平,然后按一下底部的小推片,糖龙就出来啦。”

小宇跟着做,第一次脱模时,糖龙的尾巴断了,他低下头想把糖料揉回去。温如霜走过来,笑着说:“没关系呀,我们可以给糖龙做个‘新尾巴’,你看,这样捏个小三角粘上去,是不是像个小流星尾巴?”小宇眼睛一亮,很快做出了一条“流星尾巴糖龙”,举起来给同桌看,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一节课下来,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做的糖龙,有的胖嘟嘟,有的歪歪扭扭,还有的在糖龙身上加了小花朵。李老师拍了照片发在家长群里,当晚就有家长问:“老师,这套读本和套装在哪能买到?孩子回家还吵着要做糖龙呢。”

没过多久,他们把读本和套装提交给了省教育厅,申请纳入“课后服务资源库”。评审会上,有专家质疑:“模拟糖料虽然安全,但会不会让孩子误以为真糖龙也是这样的?”

温如霜早有准备,她拿出一段视频,是孩子们去非遗工坊参观的画面:孩子们看着匠人用真糖熬制糖龙,糖丝在手里转着,很快变成一条金灿灿的龙,有个孩子说:“原来真糖龙是这样的,比我们做的亮多啦!”温如霜说:“我们的套装是‘启蒙’,是让孩子先爱上糖龙,再引导他们去了解真实的技艺,就像先学会走,再学会跑。”

风痕也补充道:“套装里我们加了‘真糖龙制作指南’,附了非遗工坊的地址和预约方式,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体验真实的制作过程。而且模具的尺寸和比例,都是按照真实糖龙缩小的,让孩子有直观的认知。”

评审专家们点了点头,又翻了翻读本,看到“找不同”和“小任务”的设计,有位专家说:“这个好,把知识藏在游戏里,孩子愿意学。”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