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集:科技伦理(1 / 3)

逸霄 竹晴园 1706 字 12天前

糖魂与代码

风痕盯着屏幕上刚生成的糖龙模型,指尖悬在鼠标上方迟迟未点下“确认”键。实验室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显示器旁那只巴掌大的“九转糖龙”——这是阿松师傅用三十年手艺捏出的珍品,龙鳞层层叠叠如真鳞覆体,龙角里还藏着肉眼难辨的“吉祥纹”,此刻正静静卧在3d打印的半成品旁,像一尊沉默的标尺。

“第17版优化完成,”AI的电子音打破寂静,屏幕上的虚拟糖龙随之旋转,展示着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的“樱花龙”造型,花瓣状的龙鳞随角度变换折射出淡粉光泽,“参数匹配度98%,建议打印温度112c,冷却时间4分30秒。”

风痕终于按下确认键,打印机嗡鸣着启动。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不远处糖龙展馆的飞檐,想起三天前那场差点掀翻屋顶的争论。当时他带着“AI糖龙设计师”的demo参加传承例会,屏幕上刚跳出第一条自动生成的“生肖龙”,老匠人陈叔就猛地拍了桌子。

“这东西能叫糖龙?”陈叔的烟斗在桌上磕得当当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我学熬糖的时候,师傅让我练了三年揉糖坯,连龙爪的弧度都要对着月光调十遍!它倒好,输几个字就出来了,这不是砸我们吃饭的碗吗?”

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年轻些的匠人围着电脑新奇地摆弄,老匠人们却脸色凝重,阿松师傅没说话,只是反复摩挲着手里的糖刀,眼神复杂地看着屏幕上不断变换造型的AI糖龙。风痕想解释这只是辅助工具,却被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淹没,直到温如霜推门进来,手里还抱着刚整理好的民国糖龙手稿。

“大家先冷静,”温如霜将手稿轻轻放在桌上,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老匠人用朱砂做的标记,“AI不是洪水猛兽,但它确实需要一个边界。不如我们开一场伦理研讨会,把所有问题摆出来谈清楚。”

研讨会定在一周后,消息传出去,不仅传承团队的人来了,还吸引了高校民俗专业的学生、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甚至还有几位研究非遗伦理的专家。展馆的多功能厅里座无虚席,风痕坐在前排,看着温如霜将陈叔的质疑、年轻匠人的期待、AI生成的糖龙图片一一投影在大屏幕上,心里像揣了块没熬透的糖,又甜又沉。

“我们先看几个案例,”温如霜的声音清亮而沉稳,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两张对比图:左边是AI生成的“凤凰糖龙”,造型精致却透着机械的规整;右边是阿松师傅去年为非遗展做的作品,龙尾卷着一朵含苞的糖花,花瓣边缘带着手工捏制的细微褶皱,“大家能看出区别吗?”

台下有人小声议论,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举手:“AI的更完美,但阿松师傅的更有温度。”

“没错,”温如霜点头,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是风痕用AI辅助制作糖龙的过程——他先输入“融合敦煌壁画元素”的需求,AI生成十几种方案后,他逐一审阅,删掉过于夸张的造型,修改龙纹的疏密,最后又亲手调整熬糖的火候,在糖龙的眼睛处点上一点金粉,“这是风痕上周做的‘敦煌龙’,AI提供了灵感,但真正让作品活起来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他手上十几年的功夫。”

陈叔皱着眉,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烟斗。温如霜注意到他的动作,笑着邀请他上台:“陈叔,您还记得您第一次独立做糖龙是什么时候吗?”

陈叔愣了愣,走到台上,目光落在大屏幕的手稿上,语气软了下来:“那年我二十岁,师傅让我做一条‘喜糖龙’,给村长的儿子当婚礼摆件。我熬坏了三锅糖,龙尾巴断了四次,最后师傅把着我的手,教我怎么用手腕的力气控制糖坯,说‘糖是活的,你得跟它较劲,也得跟它和解’。”

“这就是匠人独有的东西,”温如霜接过话头,“AI能生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