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集:古籍数字化(2 / 2)

逸霄 竹晴园 1617 字 14天前

形篇》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本明代手抄本的纸页薄如蝉翼,有些地方还沾着当年的墨迹晕染,工作人员特意调慢了扫描速度,镜头一点点移动,生怕气流扰动损坏书页。温如霜坐在一旁,看着屏幕上逐渐显现的字迹,眼眶突然湿了——这是她收藏最久的一本书,当年花了半年工资从一个老木匠手里买来,书页里还夹着一片干枯的桂花,是前主人夹进去的,如今在扫描镜头下,连桂花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除了扫描,文字识别的工作也不轻松。很多古籍里有异体字和手写的批注,有的字迹模糊不清,机构特意请了三位古文字专家,对着扫描件逐字校对。有一本清代的《糖龙熬制秘要》里,有几页是用朱砂写的配方,字迹褪色严重,专家们愣是对着屏幕看了三个晚上,才把“冰糖六两、麦芽糖三两、青黛一钱”这样的配方完整识别出来。

三个月后,数字化工作终于完成。风痕带着平板电脑来到温如霜家,打开了一个专门搭建的网站——“糖龙古籍数字图书馆”。首页上,三十六本古籍按照年代顺序排列,每一本都有清晰的封面缩略图,点击进去,就能看到逐页的高清扫描图,旁边还附有识别后的文字,甚至可以搜索关键词。

“您看,搜索‘糖龙上色’,就能找到所有提到糖龙染色工艺的段落。”风痕演示着,屏幕上很快跳出了七八个结果,有明代用红花汁上色的记载,也有民国用食用色素调配的方法。

温如霜颤抖着手指,点开了那本被虫蛀最严重的《糖龙考异》,屏幕上的书页完好无损,当年祖父在页边写的批注也清晰可见:“民国二十年,尝见苏州糖匠做龙形,长三尺,鳞爪分明,惜工艺已失传。”看着熟悉的字迹,她忍不住落下泪来。

更让她惊喜的是,数字图书馆上线的第二天,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者联系她。上海一所大学研究民俗学的教授说,这些资料填补了江南糖艺史研究的空白;苏州一位做传统糖艺的手艺人特意发来消息,说根据《糖龙熬制秘要》里的配方,成功做出了失传多年的“琥珀糖龙”;甚至还有一位在美国的华人学者,通过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糖龙文化传播的论文,特意标注了资料来源。

“风痕,你知道吗?昨天有个十岁的小朋友给我发邮件,说他在数字图书馆里看了《糖龙图谱》,想以后学做糖龙,把老手艺传下去。”温如霜拿着手机,笑得眼角都起了皱纹,“原来这些老书不只是放在书柜里的宝贝,还能给这么多人带来用处,这比我自己藏着它们有意义多了。”

风痕看着她开心的样子,也笑了:“温老师,其实这就是数字化的意义——让古籍走出书房,让文化活起来。以后我们还可以给数字图书馆加个‘互动区’,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糖龙故事和研究成果,让这些珍贵的遗产一直传下去。”

那天下午,温如霜又走进书房,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紫檀木书柜上,三十六本古籍被妥善地放进了定制的锦盒里,旁边放着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还停留在“糖龙古籍数字图书馆”的页面。她轻轻抚摸着锦盒,心里不再有之前的焦虑,反而充满了踏实——这些陪伴她三十年的老书,虽然面临着虫蛀的风险,但它们的灵魂已经通过数字的方式获得了永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继续讲述着关于糖龙的古老故事。

而在遥远的电脑屏幕前,无数双眼睛正透过那些高清的扫描图,触摸着几百年前的糖艺智慧,让那些沉睡在纸页间的龙形糖影,重新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