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集:古籍数字化(1 / 2)

逸霄 竹晴园 1617 字 12天前

糖龙遗珍:从虫蛀危机到数字永生

温如霜推开书房雕花木门时,指尖先触到了一缕若有若无的霉味。九月的江南总缠着挥不散的潮气,她快步走到临窗的紫檀木书柜前,抽出最上层那本蓝布函套的《糖龙考异》,指尖刚碰到纸页,就看见几枚细小的银灰色虫蛀孔嵌在泛黄的宣纸上,像谁不小心撒了把碎星。

“糟了。”她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书平摊在铺着羊绒毡的书桌上,借着天光仔细翻检。第三十七页右下角,一道蜿蜒的虫道已经咬穿了半行竖排的小楷,“糖龙形若虬,膏凝如琥珀”的“珀”字只剩下半边残笔。温如霜倒吸一口凉气,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仿佛怕惊扰了藏在纸缝里的蛀虫——这可是她祖父留下来的光绪年间刻本,全国现存不超过三本。

她慌慌张张地把书柜里所有糖龙相关的古籍都搬了出来,整整三十六本,从明代手抄本《糖食录·龙形篇》到民国时期的铅印本《江南糖龙工艺考》,每一本都裹着浆糊粘补的痕迹,是她三十年收藏生涯里最宝贝的心头肉。可现在,近半数的书里都发现了虫蛀的迹象,有的书页边缘已经被蛀得发脆,轻轻一碰就簌簌掉渣。

“不能就这么看着它们坏了。”温如霜拨通了风痕的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风痕是她认识多年的古籍修复师,去年还帮她修补过一本清代的《糖龙图谱》,手上的功夫没得挑。

电话那头的风痕很快赶了过来,他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看每一本古籍,眉头越皱越紧:“温老师,这是书虱和衣鱼,最近潮气重,它们繁殖得快。普通的晾晒和驱虫剂只能治标,这些古籍纸张脆弱,再这么折腾下去,损坏会更严重。”

“那怎么办?”温如霜急得眼圈发红,“我找过博物馆的人,他们说馆藏名额满了,没办法接收;私人修复师又说这种虫蛀蔓延快,修复周期至少要两年,我怕等不到那时候……”

风痕沉默了片刻,突然抬起头:“温老师,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只是修复,而是给它们‘留个备份’。我认识一家专业的古籍数字化机构,他们有高清扫描设备,能把书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道墨迹都完整地扫下来,还能做文字识别,建成电子数据库。这样一来,就算原书出了问题,这些珍贵的资料也不会丢,还能让更多人看到。”

“数字化?”温如霜愣了一下,她这辈子跟老书打交道,对电子产品向来不熟悉,“能行吗?会不会扫坏书?还有,就算扫出来了,谁会看啊?”

“您放心,他们用的是非接触式扫描,镜头离书页有五厘米远,不会碰到纸张,光线也是经过处理的,不会损伤古籍。”风痕拿出手机,翻开之前帮其他藏家做的数字化样本给她看,屏幕上的古籍页面清晰得能看见纸纤维的纹理,“至于谁会看——我知道好几个研究食品史、民俗学的学者,还有做传统糖艺的手艺人,一直想找这些资料都找不到。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公开,对他们来说就是宝藏。”

温如霜看着屏幕上清晰的古籍影像,又看了看桌上被虫蛀得斑驳的原书,心里慢慢动了心。她想起去年有个年轻的糖艺师特意从云南赶来,想看看她收藏的《糖龙图谱》,却因为古籍脆弱不能常翻,只能隔着玻璃看几眼,最后遗憾地走了。如果真能建成数字图书馆,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像那个年轻人一样的人,不用千里迢迢奔波,也能看到这些珍贵的资料?

“好,就按你说的办。”温如霜下定了决心。

风痕立刻联系了那家名为“文渊阁数字化”的机构,对方很快派了团队过来。为了保护古籍,扫描工作就设在温如霜的书房里,工作人员先在房间里安装了恒湿恒温设备,把湿度控制在55%,温度稳定在22c,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本古籍放在定制的扫描台上。

扫描《糖食录·龙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