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入家:一堂千万播放量的非遗课
温如霜把最后一页古籍手稿抚平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卷着打旋。案头那本民国版《民俗糖艺考》已经泛黄,夹在书页里的半张糖龙糖纸脆得像要碎掉,是她去年在双生谷老匠人阿松家翻出来的宝贝。手机在此时震动,风痕发来的消息带着惯有的技术派直白:“传感器记录的熬糖温度曲线整理好了,下次工坊可以用,但新手还是觉得难——要不要试试更通俗的方式?”
温如霜指尖顿在糖纸上。这段时间“数字糖艺工作坊”办了八期,来的多是高校学生和非遗爱好者,可真正能把糖龙制作带回家的人少之又少。她想起上周去社区调研,张阿姨攥着孙子的手问“能不能教我们在家做”,小朋友盯着展柜里的糖龙眼睛发亮,却因为“要熬糖、要塑形”的复杂步骤怯了步。或许风痕说的对,要让糖龙真正活起来,得先把门槛降下来,降到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客厅里。
“不如做短视频?”她拨通风痕的电话,听筒里传来3d打印机轻微的嗡鸣,“你演示简易技巧,我来讲背后的故事,这样大家既学得会,也知道为什么做。”
风痕那边沉默了两秒,接着是纸张翻动的声音:“我刚看了下数据,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类内容的播放量年增300%,家庭dIY话题热度很高。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工具必须常见,不能用工坊里的专业设备;二是步骤要控制在五步以内,超过会流失观众。”
挂了电话,温如霜把《民俗糖艺考》里的典故挨个筛选。她最先想到“祈雨糖龙”——明清时期双生谷遇旱,村民会用麦芽糖做小龙,插在田埂上,孩童捧着糖龙绕田走,嘴里唱着“糖龙甜,雨水来”。这个典故既有画面感,又带着烟火气,刚好配风痕设计的简易教程。
第二天一早,风痕就抱着一堆材料敲开了温如霜家的门。他没带专业的熬糖锅,只拿了个不锈钢奶锅;不用3d打印模具,而是用硬纸板剪了个巴掌大的龙形框架;连糖料都简化了,买的现成麦芽糖块,不用自己熬浆。“你看,”他把奶锅放在电磁炉上,调至最小火,“先把麦芽糖加热到融化,不用测温度,看到它变稀能流动就行,这是第一步。”
温如霜坐在旁边的小桌前,手里捧着那半张民国糖纸当道具。镜头架在两人中间,她特意穿了件素色棉服,头发简单挽起,显得亲和又沉稳。“大家知道吗?以前遇到天旱,咱们双生谷的人就会做糖龙祈雨。”她声音放缓,指尖轻轻碰了碰糖纸,“那时候的糖龙没现在这么精致,却是村民们的念想——盼着糖龙能引来雨水,让庄稼有收成。”
风痕此时已经把融化的麦芽糖倒进纸模里,又撒了点提前磨好的芝麻当龙鳞:“第二步倒糖,第三步撒装饰,第四步等它凉透,第五步脱模。你们看,这样一条简易糖龙就做好了。”他举起脱模后的糖龙,阳光透过透明的麦芽糖,能看到芝麻拼成的细碎纹路,虽不精致,却带着手作的温度。
第一条视频剪出来只有一分二十秒,温如霜加了段字幕,把“祈雨糖龙”的典故浓缩成三行字,风痕在结尾加了句“试试用家里的材料做,记得拍给我们看”。他们没开账号,借了糖龙展馆的官方号发布,标题就叫“在家做糖龙:五分钟学会,还能听老故事”。
发布当天下午,温如霜正在整理古籍,风痕的电话突然打过来,声音里带着少见的兴奋:“播放量破十万了!评论区全是问下一步教什么的。”她赶紧点开视频,评论区里翻不完的留言:“我家有麦芽糖,晚上就试!”“原来糖龙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求教程!想给孩子做”。最让她触动的是一条来自广东的留言:“奶奶说她小时候也见过祈雨糖龙,没想到现在还能学到怎么做。”
两人立刻商量着做第二条视频。这次温如霜选了“婚嫁糖龙”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