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以前双生谷的姑娘出嫁,母亲会做一条“连理糖龙”,龙身缠着红绳,寓意夫妻同心。风痕则把工具再简化,用家里的烤盘当模具,还教大家用红绳在糖龙身上绕出简单的结。视频发布时,温如霜特意在结尾加了个互动:“如果你们家有和糖龙相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这条视频的播放量涨得更快,三天就破了百万。评论区成了故事聚集地:有人说外婆结婚时收到过糖龙,现在还藏在旧箱子里;有人说小时候过年,父亲会用糖龙哄他写作业;还有人晒出自己做的糖龙照片,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加了巧克力碎,满屏都是烟火气。温如霜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看评论,把有意思的故事记在笔记本上,风痕则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教程——有人说“麦芽糖太黏,不好脱模”,他就改成用白糖和蜂蜜按比例混合;有人说“纸模容易软”,他就教大家用硅胶冰格当模具。
到第五条视频时,他们遇到了个小麻烦。有观众留言说“故事好听,但记不住步骤”,温如霜和风痕琢磨了一晚上,决定在视频里加“故事+步骤”的分屏:左边温如霜讲“冬至糖龙”的典故——以前冬至这天,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做糖龙,龙尾要留个小揪,寓意“留住福气”;右边风痕同步演示步骤,每一步都标上数字,还特意把“留龙尾”的细节放慢了两倍。
这条“冬至糖龙”视频成了爆款。发布当晚播放量就破了五百万,第二天直接冲上千万。平台给了推荐位,首页刷十条就能看到一条“糖龙小课堂”。温如霜的办公室电话被打爆了,有中小学老师问能不能用视频当课外教材,有社区邀请他们去开线下课,还有出版社找过来,想把“糖龙小课堂”的内容编成书。
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家庭糖龙dIY”热潮的兴起。电商平台上,“麦芽糖块”“糖龙模具”的搜索量暴涨,有商家还推出了“糖龙dIY套装”,里面配好糖料、模具和教程卡片,销量比去年同期翻了十倍。社交媒体上,#家庭糖龙dIY#的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晒出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给孩子做的卡通糖龙,有情侣一起做的“爱心糖龙”,还有老人做的传统样式,配文大多是“跟着糖龙小课堂学的,孩子爱吃,还能听故事”。
温如霜收到过一个快递,是来自甘肃的包裹,里面装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糖龙,还有一封手写的信。写信的是位七十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是村里的糖匠,后来没人学这手艺,工具都丢了。看了“糖龙小课堂”后,他找孙子要了麦芽糖,用易拉罐剪了个模具,做了这条糖龙,“虽然不如以前做得好,但总算把老手艺捡起来了,想寄给你们看看”。温如霜把糖龙放在展柜里,旁边摆上那封信,每次有人来参观,她都会讲这个故事。
风痕则收到了更多技术层面的反馈。有工程师留言说“可以用硅胶模具提高成功率”,有食品专业的学生建议“加少量柠檬酸能让糖龙更脆”,还有人分享自己改良的步骤——比如用微波炉加热糖料,更适合上班族。他把这些建议整理成“糖龙dIY技巧合集”,做成图文版发在平台上,没想到又成了热门内容。
“糖龙小课堂”做到第十期时,温如霜和风痕决定做一期特别节目。他们邀请了老匠人阿松出镜,阿松带着自己用了四十年的铜制糖锅,教大家做传统的“九转糖龙”——虽然步骤比之前的教程复杂,但阿松边做边讲:“以前做糖龙要熬九次糖,一次都不能少,这是老祖宗的规矩,也是匠心。”温如霜在旁边补充:“‘九转’不仅是步骤,更是对手艺的敬畏,就像咱们在家做糖龙,哪怕步骤简单,用心做了,就是对传统的传承。”
这条特别节目的播放量破了两千万。评论区里,有人说“看到阿松爷爷的手,就想起小时候爷爷做糖人的样子”,有人说“原来传统糖龙这么讲究,以后会更认真学”,还有人说“要带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