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集:老匠改观(1 / 2)

逸霄 竹晴园 1403 字 12天前

糖火新生

双生谷的糖龙展馆里,熬糖的铜锅腾起白雾,老匠人阿松捏着长柄铁勺,手腕悬在半空却迟迟没落下。锅里的麦芽糖稀泛着琥珀色,温度正卡在115c的关键节点——这是他做了四十年糖龙的直觉,可今天,展馆新来了个年轻人,非要用一堆“冷冰冰的数字”打碎这份直觉。

“阿松师傅,再等三十秒,传感器显示糖稀的粘度还没到最佳值。”风痕的声音从操作台旁传来,他面前的屏幕上,红色曲线正缓缓向虚线靠拢。这个穿着冲锋衣、戴黑框眼镜的青年,三天前扛着3d打印机和传感器进馆时,阿松就没给过好脸色。在他眼里,糖龙是“手上的活计”,熬糖靠火候,塑形凭手感,哪需要什么数字模型?尤其是当风痕提起要还原“九转糖龙”时,阿松差点把手里的糖勺扔过去。

九转糖龙是阿松年轻时的得意活,要在熬好的糖稀里反复折叠九次,每次折叠都要控制力度和角度,最后拉出的龙身能呈现九层螺旋花纹,阳光底下看,像裹了层碎金。可十年前一场中风,阿松左手没了力气,这手艺就跟着断了档。馆里的年轻人学了半年,最多只能折到五层,九转糖龙渐渐成了展馆墙上的老照片。风痕说要“用数字还原”,在阿松听来,就是对老手艺的亵渎。

“哼,传感器能尝出糖稀的焦香?能摸出糖面的滑腻?”阿松重重把铁勺戳进锅里,糖稀溅起几滴,落在灶台上凝成硬壳,“我做糖龙的时候,你还没学会用筷子呢!”

风痕没反驳,只是把屏幕转向阿松:“您看,现在粘度到6000cp了,刚好符合古籍里‘拉之成丝,断之成珠’的描述。”他说着,用长勺舀起一勺糖稀,手腕轻抖,糖丝像银线般垂落,落在凉板上瞬间凝固,断面果然圆润如珠。阿松眯起眼,心里咯噔一下——这火候,竟和他巅峰时不差分毫。

接下来的三天,风痕没再提九转糖龙,只是跟着阿松熬糖。他在铜锅两侧装了微型摄像头,记录阿松翻糖的手势;又在凉板下埋了压力传感器,捕捉阿松按压糖坯的力度。阿松起初故意刁难,有时放慢动作,有时突然加快节奏,可风痕的设备总能精准记录,屏幕上的数字像长了眼睛,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拆解得明明白白。

第四天清晨,展馆还没开门,风痕就敲开了阿松的休息室。“师傅,您看看这个。”风痕递过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个三维模型,正是九转糖龙的折叠过程——红色的糖坯在虚拟空间里被提起、翻转、按压,每一次折叠的角度(35度)、力度(2.3公斤)、停留时间(12秒)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阿松自己都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第三次折叠时会下意识把糖坯往左偏两厘米,模型里都分毫不差。

“这……这怎么可能?”阿松的手指在屏幕上摩挲,虚拟糖坯的第九次折叠完成,螺旋花纹层层叠叠,和他记忆里的模样一模一样。风痕说:“我对比了您这三天熬糖的所有数据,又查了馆里收藏的民国《糖艺谱》,里面记载九转糖龙‘每折必转,每转必停’,刚好和您的手法对应。”

阿松沉默了,他想起十年前中风后,夜里总摸着自己不听使唤的左手流泪,担心这手艺要跟着自己进棺材。可现在,这堆他看不懂的数字,竟把失传的技艺又找了回来。

“光有模型没用,真做的时候,差一点就全毁了。”阿松嘴硬,心里却已经松动。风痕早有准备,拉着阿松往展馆的3d打印区走。打印机旁,放着三个已经打印好的迷你糖龙,最小的只有拇指大,龙身上的螺旋花纹却清晰可见。“这是用可食用糖料打印的,参数就是按模型里的来。”风痕说着,启动了打印机。只见喷嘴精准地吐出糖稀,按照虚拟模型的轨迹层层堆叠,二十分钟后,又一个九转糖龙成型,花纹比手工做的还要规整。

“您看,新手只要跟着参数练,不用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