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新壤:非遗基地里的双向奔赴
双生谷的糖香在深秋里愈发醇厚,温如霜抱着一叠装订整齐的合作方案,站在糖龙展馆的雕花木门旁,看着风痕蹲在院子里调试3d打印机——他总说露天调试能更直观地感受环境温湿度对糖料的影响,此刻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展馆墙上“九转糖龙”的彩绘重叠,倒像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剪影。
“风痕,方案过了。”温如霜快步走过去,将方案递给他,指尖还带着图书馆油墨的清香,“我们学校非遗研究中心和展馆的合作批下来了,下月初就挂牌‘非遗研究实践基地’,你的‘数字糖艺工作坊’和我的‘糖龙文化史’课,刚好赶在新学期选课季开放报名。”
风痕接过方案,翻到合作细则那页,目光停在“校企协同培养”那栏,眼睛亮了亮:“也就是说,学生既能跟着你学文化渊源,又能来我这儿实操数字技术?这比单纯的理论课有意思多了。”他之前在高校做过技术讲座,深知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课有多期待,“不过我得把工作坊的设备再优化下,上次打印迷你糖龙用的喷头还是普通型号,给学生用得换成更安全的食品级材质,再编个简易操作手册,免得他们上手难。”
温如霜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她梳理的课程大纲:“我把‘糖龙文化史’分成了六个模块,从先秦‘糖祭’起源讲到明清‘糖龙民俗’,最后两节课还会带学生去双生谷实地调研——上次我们发现的民国糖龙残件,刚好能当实物教材。对了,我还联系了老匠人阿松,让他来给学生讲一节‘手工熬糖课’,你觉得怎么样?”
“太合适了!”风痕立刻接话,手里的方案都忘了合上,“我正愁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是辅助而非替代’,阿松师傅的手工技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可以在工作坊里设计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先用3d打印复刻阿松师傅的糖龙纹样,再自己动手捏,亲身感受传统手法的温度和数字技术的精度,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懂‘传承’二字。”
两人就着院子里的石桌,你一言我一语地完善细节,直到暮色漫过展馆的飞檐。温如霜看着风痕在草稿纸上画的工作坊布局图——打印区、原料调配区、展示区划分得清清楚楚,角落还留了块“创意角”,专门给学生做个性化设计,忽然觉得,这个总埋在技术参数里的机械工程师,其实比谁都懂“传承需要温度”。
基地挂牌那天,双生谷来了不少人。高校领导握着展馆馆长的手,说这是“让非遗活在校园里”的重要一步;老匠人阿松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衫,站在新挂的“非遗研究实践基地”牌匾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嘴角止不住地笑;风痕和温如霜则忙着给学生们引路,一个介绍工作坊的设备,一个讲解展馆里的糖龙展品,配合得格外默契。
选课系统开放的那天,温如霜特意早起守在电脑前。她原本担心“糖龙文化史”这类偏理论的课会没人选,结果刚过半小时,名额就满了,后台还堆了几十条“求加课”的留言。她笑着截图发给风痕,没过两分钟就收到回复——风痕的“数字糖艺工作坊”更火爆,不仅名额秒空,还有学生私信问能不能“旁听”,甚至有人主动提出要做志愿者。
“看来现在的学生不是不爱传统,是缺个能走近传统的入口。”温如霜把截图存进手机,起身去教室准备第一节课的课件。她特意把教室布置成“糖龙小展馆”,讲台上摆着从古籍库借来的《糖作谱》手抄本,墙上贴满了她拍的双生谷糖龙仪式照片,连投影仪的桌面背景,都是风痕帮她做的3d糖龙模型。
第一堂“糖龙文化史”课,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温如霜站在讲台上,没急着讲知识点,而是举起一块风痕打印的迷你糖龙,问台下的学生:“大家知道这只糖龙的纹样,源自哪个朝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