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集:数据赋能(1 / 3)

逸霄 竹晴园 1824 字 12天前

糖火映数据

双生谷的糖龙展馆里,熬糖的焦香总裹着股老木头的味道。阿松师傅把青铜锅架在炭火上,手背的青筋随着搅动糖稀的动作凸起,竹制长勺在锅里划开琥珀色的漩涡,“火候差一丝,糖龙就没了魂。”他低头盯着锅里的泡泡,声音裹在蒸腾的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风痕站在角落,手里攥着个巴掌大的传感器,指节微微发白。这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改出的第三代产品,能精准记录温度波动和手部力度,连阿松师傅手腕翻转时0.5牛顿的力道变化都能捕捉。作为刚加入传承团队的机械工程师,他来的半个月里,每天都泡在展馆看老匠人熬糖,笔记本上画满了温度曲线和动作轨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把这些“只可意会”的技艺,变成能留存的数字。

“阿松师傅,”风痕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传感器的金属外壳被手心的汗浸得发烫,“我想……在您的锅边装个温度传感器,再在勺柄上加个力度记录仪。这样能把您熬糖的参数记下来,建个数字模型,以后徒弟学起来也有参考。”

话音刚落,展馆里的空气像被冻住了。正在揉糖坯的李伯停下动作,手里的糖团啪地掉在案板上:“记参数?我们熬了一辈子糖,靠的是眼睛看、鼻子闻、手来摸,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就是,”旁边的陈婶放下剪刀,她刚剪好一条糖龙的龙须,指尖还沾着糖霜,“当年我师傅教我,说‘糖稀冒泡像鱼眼,就是火候到’,你这传感器能测出‘鱼眼泡’吗?测不出来!这东西要是用上,手作的温度就没了,糖龙也就成了机器做的死物。”

质疑声像雨点似的砸过来,风痕张了张嘴,却不知道怎么反驳。他知道老匠人的顾虑,可他更清楚,去年冬天,擅长“九转糖龙”的周师傅走了,没留下一句关于火候的准话,那门技艺就这么断了。他掏出笔记本,翻开画满曲线的那页:“可要是不记下来,这些手艺……”

“手艺在心里,不在纸上,更不在机器里!”阿松师傅终于停下搅拌,青铜锅离了火,糖稀的光泽暗了几分,“风小子,我知道你是好心,但糖龙不是零件,不用参数卡着做。”

风痕的肩膀垮下来,笔记本在手里攥得发皱。他走出展馆时,夕阳正把谷里的竹林染成金红色,远处传来孩子们追跑的笑声,可他心里却堵得慌。

“还在想早上的事?”温如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抱着一摞民俗手稿,蓝色的布包上绣着条迷你糖龙。作为民俗学博士,她来展馆调研快一个月,和老匠人混得熟,也常跟风痕聊技艺传承的事。

风痕回头,把传感器递过去:“你看,这东西能精确到0.1c,可他们说……说这会丢了手作温度。”

温如霜接过传感器,指尖在光滑的外壳上摩挲着,又翻了翻风痕的笔记本,目光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上:“老匠人们不是排斥技术,是怕技术把‘人’的部分取代了。你想啊,阿松师傅熬糖时,会根据当天的湿度调整火候,李伯揉糖坯时,会按徒弟的手劲改手法,这些‘灵活’的东西,数字模型暂时还替代不了。”

风痕点点头,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可他总觉得,先记下来总比失传好:“那难道就看着这些技艺慢慢没了?”

“当然不是,”温如霜拉着他在展馆外的石凳上坐下,翻开怀里的手稿,其中一页画着民国时期的糖龙制作场景,“你看,这上面记着,当年老匠人也会用竹签量糖稀的长度,来判断软硬——其实这也是‘记录’,只是他们用的是竹签,你用的是传感器。关键是怎么让他们觉得,这东西是帮他们的,不是替他们的。”

风痕眼睛亮了亮:“你的意思是……不强调‘替代’,只说‘记录’?”

“对,”温如霜指尖点在稿纸上的竹签图案上,“咱们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