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集:数据赋能(2 / 3)

逸霄 竹晴园 1824 字 14天前

可以先搞个试点,就说‘辅助记录’。比如阿松师傅熬糖时,传感器悄悄记温度,他该怎么熬还怎么熬,等熬完了,你把记录下来的曲线给他看,告诉他‘您今天在120c时多搅了三下,糖龙的光泽特别好’,让他自己发现,这些数字能帮他总结经验。”

风痕猛地站起来,石凳被带得晃了一下:“这样行得通吗?他们会不会还是不乐意?”

“得找个突破口,”温如霜想了想,嘴角弯起个弧度,“阿松师傅不是一直想把他师傅的‘云纹糖龙’教给徒弟吗?可那纹路的力度不好把握,徒弟总做走样。你要是能把他做云纹时的力度变化记下来,再做成动态图给他看,他说不定会动心。”

第二天一早,风痕揣着传感器去找阿松师傅,手里还多了个平板电脑。他没提“数字模型”,只说:“阿松师傅,您今天做云纹糖龙的时候,能不能让我把您的动作记下来?不是用机器替您,是帮您把怎么用力的过程画出来,给徒弟看的时候更清楚。”

阿松师傅盯着他手里的平板,又看了看他身后站着的温如霜——昨天温如霜跟他聊过民国匠人用竹签量糖稀的事,还给他看了那页手稿。他沉默了会儿,拿起竹勺:“行,但是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搅得我不自在,立马停。”

风痕赶紧点头,把温度传感器贴在锅边,又在竹勺柄上缠了个小巧的力度记录仪,线都藏在勺柄的缝隙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阿松师傅深吸一口气,把糖稀倒进锅里,炭火的温度慢慢升起来,竹勺在他手里转得又稳又快。风痕盯着平板上的曲线,温度随着炭火的跳动微微波动,力度曲线则像条灵活的小龙,在屏幕上起伏——阿松师傅在画云纹时,力度会从3牛顿降到1.5牛顿,手腕还会有个0.3秒的停顿。

熬完糖,阿松师傅把做好的云纹糖龙放在竹架上,糖龙的鳞片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风痕赶紧把平板递过去,点开动态曲线:“您看,这是您刚才熬糖的温度,还有画云纹时的力度变化——您在118c的时候,力度轻了一下,刚好做出了云纹的弧度。”

阿松师傅凑过去,眼睛眯成一条缝。他指着屏幕上的一个波峰:“这个地方,我当时觉得炭火有点旺,多搅了两下,没想到还真记下来了。”他又翻到力度曲线,手指在屏幕上跟着曲线动:“我徒弟总说,云纹的最后一笔没力气,你看,这里得有个停顿……”

温如霜适时走过来,手里拿着阿松师傅徒弟昨天做的云纹糖龙:“您要是把这个曲线给徒弟看,他说不定就明白怎么用力了。而且以后您想总结经验,看看这些记录,也能知道哪次做得最好,为什么好。”

阿松师傅摩挲着平板屏幕,又看了看架子上的糖龙,突然笑了:“这东西……还真有点用。不过,只能记我的,不能替我做。”

“当然,”风痕赶紧说,“就是帮您记下来,您该怎么熬还怎么熬,手作的温度一点都不会少。”

接下来的几天,展馆里的试点慢慢铺开。李伯熬糖时,风痕帮他记温度,最后发现他在雨天会把火候提高5c,刚好抵消湿度的影响;陈婶剪龙须时,力度记录仪记下她指尖的细微动作,她拿着平板给徒弟看:“你看,剪到第三根的时候,得轻一点,不然龙须会断。”

没人再提“失了手作温度”的话,反而常有老匠人主动找风痕:“风小子,今天我的记录呢?给我看看。”风痕则每天把记录下来的数据整理好,打印成表格,旁边还配上老匠人的操作笔记——阿松师傅的“120c多搅三下”,李伯的“雨天加5c”,都一笔一划记在上面。

温如霜把这些表格和手稿整理在一起,放在展馆的展示柜里,旁边还放着那个最初被质疑的传感器。有游客问起时,阿松师傅会主动走过去,指着表格说:“这是我熬糖的火候,那是传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