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集:新匠登场(1 / 3)

逸霄 竹晴园 1672 字 12天前

糖霜与代码

双生谷的初秋总裹着一层蜜色的雾。风痕站在糖龙展馆的玻璃展柜前,指尖无意识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那里是他刚用建模软件勾勒出的糖龙轮廓,线条精准到毫米,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展馆里弥漫着熬糖的焦香,甜得发暖,混着老木头展架的沉味。正中央的展柜里,一条民国时期的糖龙静静卧着,琥珀色的糖体上,鳞片纹路细如发丝,龙角蜿蜒处还留着匠人手指捏合的细微痕迹。风痕盯着那痕迹,眉头微蹙,他昨晚反复调整3d打印的参数,却始终复刻不出那种带着温度的“不完美”。

“你对着这条‘云纹糖龙’看了半小时了。”

清亮的女声从身后传来,风痕回头,看见一个穿米白色衬衫的女人站在不远处,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双生谷糖龙民俗调研”。她的头发束成低马尾,发梢沾着点谷里的雾气,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浸了蜜的糖。

“温如霜,民俗学博士,来这儿做技艺源流调研。”女人主动伸手,指尖带着纸质书籍的粗糙触感,“看你手里的建模平板,是做技术相关的?”

“风痕,机械工程师。”风痕回握,目光落在她笔记本上的手绘草图——那是一条糖龙的分解图,标注着“祈雨仪式用,龙腹空心填五谷”,“你也研究糖龙?”

“不止研究,是想弄明白它为什么能在双生谷传三百年。”温如霜走到展柜前,指尖轻轻点在玻璃上,对着那条民国糖龙,“这条龙是民国二十三年,老匠人周阿福为了祈雨做的,熬糖时加了当地的蜜枣汁,所以糖体偏红。你看龙尾的地方,有个小缺口——当年祈雨成功后,村民们分食糖龙祈福,周阿福特意留了这一块,说‘留着根,技艺就断不了’。”

风痕的目光落在那个缺口上,突然想起自己昨晚的建模——他为了追求“完美”,把所有棱角都磨得光滑,却忘了糖龙本就是“活”的,是带着人的温度和故事的。但这种念头只闪了一瞬,他又习惯性地掏出平板:“我最近在试3d建模优化糖龙塑形,传统手工做一条复杂的糖龙要三天,建模打印只要四小时,还能精准复刻花纹,减少损耗。”

他点开屏幕,展示自己设计的数字模型:龙身的鳞片用参数化设计,能一键调整大小;龙腹的空心结构通过算法优化,既减轻重量又保证强度。温如霜凑过来看,眉头却慢慢皱了起来。

“精准是精准,但你这模型里,没有‘人’。”温如霜指着屏幕上的龙角,“传统糖龙的角,匠人会根据当天的天气调整弧度——晴天做直角,取‘阳气盛’之意;雨天做弯角,求‘雨水顺’之愿。你这固定参数的模型,能算出天气对人心的影响吗?”

风痕一怔,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认知里,技术的意义就是消除变量,追求效率,但温如霜的话像一颗糖粒,卡在了他的代码逻辑里。

“而且你说减少损耗,”温如霜翻到笔记本的某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双生谷的老匠人熬糖,从来不是为了‘不损耗’。他们说‘糖屑是龙的鳞粉,落进土里能养技艺’,每次做完糖龙,都会把剩下的糖渣埋在展馆的老槐树下。去年我来的时候,老馆长还指给我看,说那棵树结的槐花都比别处甜。”

“这是封建迷信。”风痕下意识反驳,“损耗就是资源浪费,3d打印能把材料利用率从60%提升到95%,这是客观的技术优势,不能用民俗说法否定。”

“不是否定技术,是讨论边界。”温如霜合上笔记本,语气认真起来,“我不反对用科技帮传统技艺走得更远,但‘优化’不等于‘替代’。你能用代码算出糖龙的弧度,却算不出匠人捏糖时心里的祈愿;能打印出一模一样的鳞片,却打印不出老匠人手上几十年磨出的茧子——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糖龙能传三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