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集:文化基因库(2 / 2)

逸霄 竹晴园 1625 字 14天前

,躺在病床上说“怕这手艺没人记着”,可现在,连十岁的孩子都知道糖龙的祥云尾,这大概就是祖父想看到的“活着的传承”。

最让林砚白意外的,是科技公司的合作。他们要做一款“糖龙元宇宙展馆”,用之前提取的文化基因,在虚拟世界里还原糖龙的制作过程。林砚白戴着VR眼镜,走进虚拟糖坊时,差点以为回到了现实——锅里的糖液在冒泡,温度显示正好是308华氏度,虚拟的“祖父”正站在灶台边,手把手教观众揉糖。“我们把您的手法数据输入了AI,虚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和您一模一样。”科技公司的工程师说,“就算有人在国外,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学做糖龙。”

林砚白试着在虚拟世界里捏龙首,手指的动作和现实里没差别,虚拟糖料的软硬度也和真糖一样。他突然明白,陈教授说的“基因级传承”是什么意思——不是把手艺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像种子一样,落在文创、教育、科技的土壤里,长出新的芽。

年底的时候,国家文化基因库举办了成果展,糖龙的展区前围满了人。有人拿着文创书签拍照,有人戴着VR眼镜学做糖龙,还有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彩纸折着“三曲九弯”的龙身。林砚白站在展区中央,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糖龙文化基因图谱,突然想起祖父常说的一句话:“好手艺不是用来藏的,是用来让人记着的。”

展会快结束时,一个老太太拉着孙子走到林砚白面前,指着展柜里的糖龙模型说:“奶奶小时候,你爷爷就在集市上做这个,那时的糖龙,也是这样的龙角、这样的尾巴。”小男孩仰着头问:“奶奶,我能学做这个吗?”林砚白蹲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迷你糖龙书签,递给小男孩:“当然能,以后不管是用纸折,还是用电脑做,只要记住这龙的样子,就是在学做糖龙。”

那天晚上,林砚白回到双生谷,又熬了一锅糖。糖液落入槽中时,他特意多留了几分“三曲九弯”的弧度。月光洒在糖龙上,泛着柔和的光,林砚白摸着龙身,突然觉得,这手艺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的,它藏在文创书签的纹路里,藏在小学生折的彩纸龙里,藏在虚拟世界的糖坊里,更藏在每一个记得它的人心里。

春节前,林砚白收到了陈教授的消息:糖龙的文化基因图谱,已经被纳入了国家文化基因库的共享平台,全国各地的学校、企业,都能申请使用这些符号。林砚白看着消息,笑着给祖父的照片上了一炷香:“爷爷,您放心,这糖龙的脉,断不了了。”

大年初一那天,双生谷的糖坊开了门,林砚白带着几个年轻学徒做糖龙。学徒们有的用传统手法揉糖,有的用3d打印笔做鳞片,还有的在手机上直播制作过程。直播间里,有人问“哪里能买到糖龙书签”,有人说“想带孩子去元宇宙展馆看看”,还有人留言“我是美术老师,想把糖龙元素放进课堂”。

林砚白看着屏幕上的留言,又看了看手里的糖龙,突然明白:所谓“基因级传承”,不是把手艺封存在过去,而是让它带着最核心的魂,走进现在,走向未来。就像这糖龙,不管是用糖做、用纸折,还是用代码编,只要那“三曲九弯”的龙身还在,那“麦穗龙角”的寓意还在,它就还是那个能让人记着、爱着的糖龙。

夕阳西下时,林砚白把做好的糖龙挂在糖坊门口,风一吹,糖龙的尾巴轻轻摆动,像在和过往的岁月打招呼,也像在迎接未来的日子。他知道,这糖龙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写在文创产品里,写在孩子们的课本里,写在虚拟世界的展馆里,更写在每一个愿意把它记在心里的人眼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