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集:双生谷盛典(1 / 2)

逸霄 竹晴园 1477 字 12天前

万龙归宗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尽,谷口那棵五百年的老香樟树下,已支起了数十口亮锃锃的黄铜大锅。锅底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热气裹着蔗糖的焦香,顺着谷间的风往山外飘——这是双生谷百年一遇的日子,糖龙技艺传承百年盛典,要在这里拉开帷幕。

阿阮攥着祖父留下的紫铜糖勺,站在大锅旁来回踱步。勺柄上的包浆被岁月磨得发亮,那是祖父阿竹当年教徒时用了四十多年的物件,如今传到她手里,成了这次盛典的“开勺信物”。谷里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越来越密,有扛着工具箱的本土匠人,有拖着行李箱的海外传承人,还有举着相机的记者,连空气里都飘着既紧张又雀跃的气息。

“阿阮师傅,海外的传承人都到齐了!”徒弟小星跑过来,手里攥着一本签到册,纸页上记满了名字,从国内的“李”“王”,到国外的“马可”“索菲亚”,笔尖划过的地方,像一串串联起世界的线。阿阮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广场上——那里早已搭好了一座百米长的工作台,台面铺着两层厚帆布,边缘用红绳拉起了围栏,围栏上挂着各代传承人的照片,从清末民初的阿竹,到如今二十出头的95后传承人,黑白与彩色的影像交叠,像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该开勺了。”身后传来一声浑厚的嗓音,是来自台湾的陈师傅。他手里捧着一个朱红漆盒,里面装着双生谷特有的“霜糖”——这糖料要在霜降后采割,熬煮时会泛出一层细密的白霜,是制作糖龙的上好原料。阿阮深吸一口气,接过祖父的糖勺,走到最大的一口铜锅前。锅里的蔗糖浆已经熬得琥珀透亮,她将糖勺探进去,手腕轻轻一转,一勺滚烫的糖浆顺着勺沿流下,在台面上画出一道圆润的弧线,像龙的第一缕龙须。

“开勺——!”随着陈师傅的喊声,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数十口铜锅同时响起了“哗啦”声。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正用他改良的不锈钢糖勺,将融入了橄榄油的糖浆捏成小巧的龙鳞;来自马来西亚的林姐,擅长用棕榈糖制作糖龙,她手下的龙身带着淡淡的椰香;还有来自云南的白族匠人,正往糖浆里加玫瑰花瓣,让龙尾萦绕着花香……不同肤色的手在工作台上忙碌,不同语言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有人用中文问“熬糖的火候怎么把控”,有人用英语请教“龙爪的弧度怎么捏才自然”,偶尔有语言不通的,就用手势比划,再不行,就直接上手示范,指尖的温度透过糖浆传递,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拉近距离。

阿阮的任务是制作“万龙归宗”的龙首。她将熬好的霜糖浆倒在青石台上,待温度稍降,便用手掌反复揉搓——这是祖父教她的“温糖”手法,手掌的温度能让糖浆更有韧性,捏出来的造型也更持久。揉搓间,她想起小时候,祖父总在冬夜里教她做糖龙,那时谷里还没有这么多外人,只有祖孙俩守着一口小铜锅,祖父说:“糖龙不是死物,它得有气儿,你得把心思揉进去,它才会活。”

正想着,小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手机:“阿阮师傅,您看!海外直播间都快挤爆了,有人问咱们的糖龙能不能保存,还有人想报名学技艺呢!”阿阮凑过去看,手机屏幕上满是弹幕,“好厉害”“想亲眼看看”的评论刷个不停,还有人晒出了自己在家尝试做的小糖龙,虽然造型稚嫩,却透着满满的诚意。她忍不住笑了:“等盛典结束,就把教学视频发上去,让更多人能学。”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百米长的糖龙已经有了雏形。龙首由阿阮和陈师傅共同完成,龙眼用黑糖珠镶嵌,龙角用焦糖捏成,张开的龙嘴里,还含着一颗用薄荷糖做的“夜明珠”,透着清凉的气息;龙身则由各地传承人分段制作,有的龙鳞是菱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还在鳞片上刻了吉祥纹样——来自陕西的李师傅,在龙鳞上刻了秦腔脸谱;来自日本的佐藤,在龙腹上画了樱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