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境内大旱,农作物歉收,蔗糖紧缺”的记载,同时还找到另一位传承人的后代,对方也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说过,那年的糖龙颜色偏黄,不如往年甜”,多方信息印证后,才将这段内容纳入音频。
采集到的口述内容,会经过专业的整理和剪辑,去除冗余信息,保留核心故事和技艺细节,同时保留传承人的方言特色和情感语气,避免“标准化”处理导致的温度流失。对于涉及专业技艺的内容,还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核,确保表述的准确性,比如食品专家审核熬糖工艺的描述,文史专家审核历史背景的介绍。
四、博物馆运营:让非遗传承“走出展馆”
糖龙记忆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收藏”,更在于“传播”。开馆后,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运营活动,让糖龙技艺从展馆内延伸到大众生活中,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博物馆里的课堂”是针对青少年推出的特色活动。每月第二个周六,博物馆会邀请在世传承人,围绕馆藏展品开展专题讲座。比如,结合“枣木糖雕刀”,传承人会现场演示传统糖雕技艺,教孩子们雕刻简单的龙鳞;结合“祈年糖龙账本”,文史老师会讲解古代祭祀文化与糖龙的关联。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可以领取“迷你糖龙制作包”,回家尝试制作,包内附带博物馆的二维码,扫码可回顾讲座内容和制作教程。
“记忆征集计划”则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邀请拥有糖龙相关老物件、老照片或传承故事的人,将自己的“糖龙记忆”分享给博物馆。有一位市民提供了1985年全家参与社区糖龙制作的老照片,照片里大人小孩围在一起熬糖、雕刻,充满生活气息。博物馆将照片扫描后,在“社区传承”专区展出,同时采集了这位市民的口述,制作成专属二维码,让更多人了解普通大众与糖龙技艺的关联。
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博物馆还推出了“线上云展馆”。通过3d建模技术,将线下展馆完整还原到线上,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沉浸式浏览每一件展品,点击展品旁的二维码,同样可以聆听口述历史。线上展馆还设置了“互动留言区”,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展感受,也可以提问关于糖龙技艺的问题,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传承人会定期在线解答。
此外,博物馆还与当地学校、社区、文旅机构合作,开展“糖龙文化走出去”活动。比如,与学校合作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看展品、听故事、学技艺”,深入了解糖龙文化;与社区合作举办“糖龙文化节”,在社区广场设置临时展台,展示馆藏展品的复制品,邀请传承人现场表演技艺;与文旅机构合作,将博物馆纳入当地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感受糖龙技艺的魅力。
五、传承意义:让记忆成为“未来的根脉”
开馆一年后,糖龙记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线上云展馆访问量突破80万次,12件展品的口述历史音频被收录到当地非遗数据库,成为研究糖龙技艺的重要资料。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记忆的延续——那些带着温度的工具、手稿,以及背后的故事,是糖龙技艺“活”的证据,也是未来传承的根脉。
一位参观博物馆的90后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之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直到在这里听到老传承人说‘糖龙要活在人心里’,看到那盒满是失误痕迹的练习糖块,突然明白,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每一代人用心去做、用心去记的过程。”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说:“孩子听完‘祈年糖龙’的故事后,问我‘现在还需要做糖龙祈年吗’,我告诉他‘现在的糖龙,是用来记住我们的文化,记住前人的智慧’,这种教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