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这边凑;刚才在摊边三轮车上打盹的香蕉老头,挤过来满是皱纹的脸,浑浊的眼睛亮了亮;路过的骑车人捏了刹车,脚撑子在沥青路上磕出“咔嗒”一声,探着脖子往这边望——谁不爱听老故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听个新鲜。
肖童没在意围观的人,接着说:“我也说不清当时的政策,只知道厂子明明知道这鞋卖不动了,还三班倒地生产。高层说,有产品就能去银行贷款发工资。后来仓库堆满了,子弟学校的教室、操场也堆,就连厂旁边的战时防空洞,都塞得满满当当。”
她伸手从堆里又捡出一只鞋,鞋面上的布有点泛黄,却是干净的:“再后来银行不贷了,就给工人发鞋抵工资。工人家里堆不下,床底下、阳台角落全是,有的嫌占地方,领都不领,直接扔在防空洞门口。刚开始防空洞还有人守,时间长了也没人管了。我去年去那边,找老工人按堆要的,一麻袋一麻袋挑,布面没霉、鞋底没裂的才留下,能卖多少算多少,亏赚都得等最后清完账。”
中年男人没说话,蹲下身从堆里翻了只四型的解放鞋,往自己脚上比了比——他的脚宽,平时买鞋总嫌挤,这鞋居然正合适。他又捏了捏鞋底,这次的力道轻了些,橡胶的韧劲还是清晰。
肖童刚松一口气,忽然听中年男人又问:“你这摊子,摆多久了?”
肖童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他会问这个,随即答道:“不到一年。”
“一年?不到?”男人笑了,声音里带着点意外,“我记得去年这时候,这儿还空着呢,城管一来,连片纸都找不到。“
“嗯,”肖童点头时,指尖先蹭了蹭折叠桌沿黏腻的塑料皮,才顺着目光往棚子角落飘——那儿堆着三个鼓鼓的蛇皮袋,袋口用粗麻绳绕了三圈扎得紧实,袋身沾着批发市场门口的黄泥点,边角被扁担勒出了细密的毛边,印在上面的“化肥”二字早被磨得发淡,只剩两道模糊的黑痕,像被岁月反复擦浅的旧记号。“我刚来那会儿,市场里卖水果的老张、收旧手机的老李都笑我傻,说这地界儿是‘过路眼’——人都往市场里头冲,谁会停在门口这破地方?还说哪天城管来一趟,抄走两双鞋,我这一天就白干了,挣的钱连罚款零头都不够。”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被热风裹住,又带着点不服输的韧劲,“可我总觉得,货堆得满些、摆得齐些,像座小山似的,路过的人就算不买,也会多瞅两眼。今天不停,明天或许就停了;这人不买,那人说不定就拿一双——日子不就是这么熬出来的么?”
宁德益没接话,指尖又在23元区的胶鞋面上摩挲,指腹蹭过鞋头细腻的纹路,目光却扫过肖童旗袍袖口磨出的毛边,又落回摊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鞋堆——5元的拖鞋归成一列,8元的胶鞋摆得笔直,鞋跟都对着同一个方向。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沉了些,像把轻锤敲在软布上,眼里带着点探究的亮,嘴角勾着似笑非笑的弧度,不像是打量地摊上的货,倒像打量件藏着细巧心思的物件:“你是商人吗?”
这话像颗小石子,“咚”地落进肖童心里,漾开一圈圈软乎乎的涟漪。她攥着旗袍盘扣的手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抠了抠扣子上磨亮的布条——这扣子是她自己用旧床单拆的布缠的,夜里摆摊收摊时,总爱攥着它发呆。她抬眼时,看见宁德益眼里没半分看轻的意思,既没问“你是摆地摊的吧”,没问“有营业执照吗”,更没问“一天能挣几个钱”,偏偏问“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