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上奏的十二事,字字切中时弊,涵盖民生、吏治、军事、礼制等关键领域,
1劝农桑,薄赋徭;
2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3息兵戈,以道德化天下;
4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5省功费力役;
6广言路;
7杜谗口;
8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9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为一年);
1o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
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
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这“建言十二事”
,恰如武媚娘为朝堂各方画下的“利益同心圆”
,
让她精准争取到不同群体的支持,为自己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底层百姓与地方官员而言,
“劝农桑、薄赋徭”
与“省功费力役”
两条政策,直接切中了民生痛点。
武媚娘深知农业是国家根本,为此特意规定:
各州县境内,凡“田畴垦辟,家有余粮”
者,地方官予以升奖,凡“为政苛滥,户口流移”
者,必加惩罚。
同时,她下令减免灾区赋税,免除长安周边三辅地区的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民生压力,更让地方官有了明确的施政方向,只要勤于政务、惠及百姓,便能获得晋升机会。
一时间,地方官员积极劝农、兴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农耕不辍,
武媚娘也因此在民间与基层官僚中赢得了“仁政”
的口碑,成为百姓心中的“贤后”
。
对中下级官员来说,
“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与“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两条政策,
更是打破了以往靠家世、资历晋升的固化格局,为他们开辟了全新的上升通道。
唐朝初期,官员晋升多依赖门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