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而他又无论如何绝不肯搭飞机,所以事情格外棘手。我没资格批评他:库布里克是吃过苦头才学到不搭飞机的——他考过飞机驾照。基于类似的原因,1956年我在澳洲悉尼(有惊无险地)考过驾照后,也从此没有开过车。那场可怕的经验,也让我在开车这件事情上永远免疫。
库布里克在制作电影的同时,我正在努力完成小说的最后、最后一稿——当然,在小说出版之前,我得先接到他的祝福。结果这个祝福来得十分困难,部分原因是他在影棚里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专心比较这么多个不同版本的手稿。他发誓绝不是有意拖拖拉拉使电影比小说早问世。但1968年春天,电影还是比小说早了几个月诞生。
就酝酿过程的复杂和苦闷而言,后来小说和电影在有些方面大有出入不足为奇。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做梦也没想到非常走运的是,库布里克安排发现号宇宙飞船与木星会合,而小说里,发现号却是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
十一年后,这项“摄动操作”[1]当真被旅行者号(Voyager)太空探测器派上用场——就在我打下这些字的现在,1989年8月24日的晚上,旅行者2号正和海王星——这个在它离开太阳系之前最后遇上的行星约会。
为什么从土星改为木星呢?这样可以把故事铺陈得更直接一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特效小组制造不出一个可以让库布里克信服的土星。如果当时真这么做了,今天这部电影一定会十分过时,因为后来旅行者号任务的数据显示,土星环的不可思议,超出任何人当初的想象。
自1968年7月小说出版之后,有十来年时间,我总是断然否决任何写作续集的可能,也否认自己有丝毫这种念头。可是旅行者号任务的无比成功却改变了我的心意——在我和库布里克开始合作的时候还一无所知的这些遥远星球,突然摇身一变,带着令人炫目的地表环境,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当时谁想象过卫星的表面会满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喷出一百公里高的硫黄?由于这些科学事实的发现,今天的科幻小说远可以写得更有说服力了。因此《2010:太空漫游》就是木星卫星系统的真实故事。
这两本书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人类历史有许多分水线,其中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Neil Ar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站上宁静海的那一瞬间——《2001》写就的年代,今天来看是在分水线的另一头,和我们永远区隔开了。现在,历史和小说已无可避免地纠缠不清,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已经看过《2001》这部电影。1968年圣诞节的时候,阿波罗八号的组员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人,他们告诉我:当他们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块时,一直冲动得想要发信息回来。唉,后来还是谨慎战胜了他们。
然而,阿波罗13号的任务,却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当计算机哈尔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用的词是:“抱歉打扰你们的欢会,不过我们有了一个问题。”而阿波罗13号的指挥舱就被命名为“漫游号”;氧气罐爆炸时,航天员们刚在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伴奏下做完一段对地球的电视播报,而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出了一个问题。”
阿波罗13号的航天员高明的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重回地球。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署长汤姆·派恩(To Pae)寄了份这次任务的报告给我,他在报告封面上写了句话:“你向来所言不虚,阿瑟。”
另外还有很多可供对照之处,尤其是通信卫星“西星六号”(Westar Ⅵ)以及“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