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底下人做了事,他自己也多半是懵然不知,面对刘辩的刁钻问题,根本答不上来,只会支支吾吾地一问三不知。
可见张邈虽怯于任事,却还是将陈留郡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自然也与他深厚的人脉有关。
只要他一日坐在陈留郡守的位置上,本地的世家豪门总要卖他几分面子。
似陈留郡这样的上郡,只要世家豪门不捣乱,郡守依照朝廷的政令,按部就班地凿渠修路,便能回馈张邈一份不低于“乙上”的岁末考评成绩。
而进一步为张邈增添政绩的,则是来自南边的邻居陈国。
刘宠在黄巾之乱前后趁乱积聚了老少流民不下二、三十万,初期流民们为求生存,只要一碗稀粥和一个庇护之所便心满意足,陈国的府库还能够承担这笔开支,并且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为陈国修建了许多防御设施。
但随着黄巾之乱转瞬平定,天子下诏安抚四方流民,令其归家,由朝廷供给粮食,并给予免税政策,免费发放种子、农具,甚至将一部分被黄巾军屠戮后失去主人的田地分发给当地籍贯的百姓。
这种政策自然吸引了逃散至陈国的流民,在最艰难的时刻,流民的诉求只是活着,但只要朝廷稍稍给予他们几分活着的希望,就没有人愿意成为流民。
乡土情结是这个时代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所以,得加钱!
而朝廷也确实加钱了!
返乡的福利已经足够优厚,若是愿意配合朝廷的政令,前往人口稀少地区,则会给予更优厚的福利和待遇。
百姓们固然感谢陈王的庇护之恩,但他们在将诉求从活着提升至好好地活着的时,陈国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了。
百姓们认为,他们是通过为陈国修建防御设施和开垦土地而得到的食物和居所,陈王对他们固然有恩,但他们也是以劳动换取了救济,他们感谢陈王,但也不认为自己对陈王有什么亏欠。
不过刘宠自然不会让这些流民归乡,但他也开不起朝廷那么高的条件,甚至于几乎无法开价。
中原之地固然富饶,但许多郡国的人口压力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