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集 河堤的新方案(5 / 6)

看向远处的渭河,河水正缓缓退去,露出岸边的水草。

他想起在楚地时,赵叔带着村民加固河堤的场景,那时的云梦泽,也是这样的水流,这样的闸板,如今这些法子从楚地来到关中,又要走向全国,就像水流一样,把好的经验带到每一处需要的地方。

“赵叔,接下来还要劳烦您,给各地来的吏员讲课。”

秦斩说。

赵叔笑着点头:“没问题!

只要能让全国的河堤都结实,我就是讲上十天半个月,也乐意!”

接下来的日子,关中河堤成了大秦防汛的“教学点”

,各地的吏员络绎不绝地赶来,跟着赵叔学改闸板,看水文记录,听楚地防汛的经验。

赵叔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都倾囊相授,从柳木的选择到闸板的倾斜角度,从汛期的巡查到漏水的修补,每一个细节都讲得仔细。

有时候讲得晚了,就在河堤的草棚里住下,和吏员们围着篝火,聊楚地的云梦泽,聊关中的渭河,聊各地的河流脾气,聊百姓的麦田收成。

秦斩则忙着整理资料,把楚地方案和关中实践结合的经验,写成详细的竹简,给各地郡守。

他还让人把赵叔的图纸刻成木板,方便各地复制,又派水文小吏跟着各地的吏员回去,帮忙勘察当地的水文,确保方案能落地。

系统提示也一次次弹出,从“三川郡防汛方案适配度85”

到“蜀郡防洪安全系数提升至9o”

,从“河东郡官差认可度92”

到“九江郡百姓满意度95”

,每一个数据都在证明,这场从楚地到关中的防汛实践,正在让大秦的河堤变得越来越结实。

汛期真正来临时,大秦各地的河堤都经受住了考验。

渭河的水涨得比往年还高,却没一处河堤出现渗漏;三川郡的伊水冲得急,改后的闸板稳稳地挡着水;蜀郡的岷江多泥沙,柳木闸板耐住了磨损。

各地传来的文书里,满是“河堤稳固”

“麦田无恙”

“百姓安心”

的字样。

这日,秦斩和赵叔站在关中的河堤上,看着远处的麦田,金黄的麦浪在风里起伏,村民们正在田里收割,笑声顺着风飘过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