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o3章 集 稻田的抉择(5 / 5)

夫把竹筐抬到秤上,秤砣压到了“一石二斗”

的位置。

“直埂田,二分五厘,亩产一石二斗!”

李栎把数字记在竹简上,心里有点激动——这比他预期的高多了。

接下来是弯埂田。

张阿伯亲自收割,他割稻的动作又快又稳,稻穗一把把放进脱粒机,米粒比直埂田的更饱满,颜色也更亮。

“称重!”

张阿伯喊着,脸上满是期待。

竹筐抬到秤上,秤砣一点点往后挪,最后停在了“一石五斗”

的位置。

“弯埂田,二分五厘,亩产一石五斗!”

秦斩报出数字,田边立刻响起了欢呼声。

张阿伯笑得合不拢嘴,拉着李栎说:“李官长,你看!

我没骗你吧?这弯埂田的产量,就是高!”

李栎点点头,心里服了。

他看着弯埂田的米粒,又看了看直埂田的,忽然说:“将军,咱们把两种米煮了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

秦斩笑着答应了。

村民们立刻搬来铁锅,在田边架起柴火,把两种米分别倒进锅里煮。

不一会儿,米饭的香味就飘了出来——弯埂田的米饭更白,香气更浓,吃起来软糯香甜;直埂田的米饭也好吃,但比弯埂田的少了点回甘。

“这就是粮食品质评分的差别。”

秦斩对李栎说,“直埂田的产量虽然低一点,但统计快;弯埂田的产量高,品质好,百姓也喜欢。

咱们以后推广,就按优化方案来,有水的地方留弯埂,地势高的地方修直埂,这样既能统计产量,又能让百姓多收粮。”

李栎用力点头:“将军,我明白了!

以前我总想着按图谱来,忘了田是活的,百姓是活的——以后我一定多跟张阿伯他们学学,把楚地的农耕法子跟秦制结合起来。”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只见一个秦吏骑着马,手里举着一卷竹简,高声喊着:“长沙郡试验田文书到!

咸阳少府令批:长沙郡因地制宜,创稻鱼共生新制,着江南诸郡效仿!”

村民们都愣住了,随即爆出更大的欢呼声。

张阿伯拉着秦斩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李栎拿着咸阳的文书,眼睛里有点湿润;陈生带着孩子们跑过来,小豆子举着画,画里的稻田一半是直埂,一半是弯埂,埂边的水道里,小鱼游来游去,稻穗上站着小鸟,田埂上的人们,都在笑。

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系统界面:

【江南诸郡推广方案已生成】

-核心原则:因地制宜,秦图楚埂

-预期效果:亩产平均提升15,百姓满意度98

-系统评价:治理非刻舟求剑,乃顺水推舟

他忽然想起刚到长沙郡时,王翦将军跟他说的话:“秦灭六国,不是要灭了六国的土地和百姓,是要灭了分裂的祸根,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所以治理地方,不能只带秦的规矩,还要带秦的人心。”

现在他懂了,所谓的“典范”

,从来不是一条直埂修到天边,是弯埂能绕着稻田,直埂能连着民心;是咸阳的图谱能种进楚地的土里,楚地的鱼能游进大秦的田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稻田上,直埂和弯埂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网住了丰收的稻子,也网住了百姓的笑容。

孩子们在田埂上跑着,手里拿着刚摘的稻穗,笑声随着风飘得很远,飘向湘水,飘向咸阳,飘向一个即将统一的大秦。

秦斩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标准化”

——不是所有的田埂都一样直,是所有的百姓,都能笑着收获。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