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市集记事
晨光刚漫过寿春城南的护城河,青石板铺就的市集街巷里已飘起第一缕热气。
张记胡辣汤的摊子前,老张正把铁锅里的汤舀得咕嘟响,白雾裹着胡椒的辛香飘出去老远,刚放下门板的布铺掌柜闻着味儿,隔街就喊:“老张,照旧来碗双蛋的!”
市集入口的老槐树底下,新立的木牌还泛着清漆的亮光。
那木牌是上好的枣木做的,四边角被木匠仔细磨圆,上面的字是学堂的周先生写的,墨色浓亮,一笔一划透着规整:“分区经营,明码标价,公平秤置于中央,纠纷由管理队公断。”
几个挑着菜筐的农户停在牌前,手指点着“明码标价”
四个字,互相嘀咕:“以前买块布都要跟掌柜磨半个时辰嘴,现在这样倒省心。”
卖水果的老周蹲在自己摊位后,正用一块粗布擦着那杆黄铜秤。
他这秤是去年从咸阳城换来的,秤杆上的星子刻得细,以前总有人趁他不注意,偷偷把秤砣换个轻的——有次一个货郎买他十斤梅子,回去称了只有八斤,拎着空筐回来闹,闹得他半天没做成生意,后来才知道是隔壁卖糖人的老刘搞的鬼,就为了抢他的客源。
“周叔,您这青梅怎么卖?”
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停在摊前,手里还牵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孩。
老周直起身,指着摊前立的小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青梅五文钱一斤,桑葚八文钱一斤,杏子十文钱三斤。”
“就按牌上的价,童叟无欺。”
老周拿起个竹篮,给姑娘捡青梅,“这梅子是今早刚从城外梅子岭摘的,带着露呢,您尝一个?”
姑娘捏起颗青梅,咬了口,酸得眯起眼,笑着说:“够味!
给我称三斤,回去泡梅子酒。”
称的时候,老周特意把秤砣往秤杆尾端挪了挪,让秤星翘得明显些:“您看,三斤还多二钱,算您三斤的价。”
姑娘笑着道谢,小孩却拉着她的衣角晃:“娘,我要吃桑椹糕,李婶的桑椹糕!”
老周往市集深处指了指:“往里头走,第三个拐角就是,这会儿怕是正排队呢。”
他看着母女俩的背影,又低头擦了擦秤杆,心里叹道:以前总有人缺斤短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