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一看,是阿禾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来了。
十几个孩子穿着统一的青色布衣,手里提着小竹篮,蹦蹦跳跳地走在田埂上,新先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
“秦将军!
张阿伯!”
阿禾挥着手跑过来,她今天扎着双丫髻,梢系着红色的丝带,跑起来丝带随风飘动,“先生说,今天带我们来捡稻穗,让我们体验‘耕读结合’,还说要教我们算收成呢!”
新先生也走了过来,对着秦斩拱手行礼:“将军,如今学堂里的孩子,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了解农耕之事。
我觉得捡稻穗是个好机会,既能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又能教他们算术——比如算一亩地能收多少粮,一家五口人一年需要多少粮,这样的学问,比在学堂里死记硬背更有用。”
秦斩点头赞同:“先生说得对。
大秦的百姓,既要知书达理,也要懂农耕、会生活,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孩子们已经四散开来,蹲在田埂边捡掉落的稻穗。
最小的那个孩子叫小石头,才六岁,蹲在地上,把稻穗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嘴里还念叨着:“一粒、两粒、三粒……阿禾姐姐,我捡了十粒稻穗了!”
阿禾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小石头真厉害!
不过你知道吗?十粒稻穗剥了壳,才能煮出一小口米饭。
我们要捡很多很多稻穗,才能凑够一碗饭呢。”
小石头睁大眼睛:“原来一碗饭要这么多稻穗啊?那我以后再也不剩饭了!”
新先生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对秦斩说:“上次我教孩子们背《诗经》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小康’。
今天带他们来田里,看这金黄的稻穗,看张阿伯脸上的笑,他们就懂了——能吃饱饭,能穿暖衣,就是好日子,就是‘小康’。”
秦斩望着孩子们的身影,心里一阵暖流。
他想起初到楚地时,这里因为连年战乱,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阿禾时,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拿着半个霉的窝头,眼神里满是怯懦。
如今,阿禾不仅进了学堂,还能带着其他孩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