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除了一卷竹简,还有一小包东西——是晒干的海菜,用粗布包着,还带着海腥味。
她展开竹简,上面的字比上次工整些,是陈石写的:
“姑娘的回信收到了,众人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枸杞芽长得很好,按姑娘说的,没让蚜虫伤着;邻县的人按法子种了板蓝根,也冒出了芽,都来谢我们。
姑娘说秋收后派人来齐地,我们都盼着哩!
我们在药田边盖了两间屋,到时候让来人住,还能带着去海边看海泥,去邻县看新种的药田。
老周说,要教来人用海菜腌咸菜,比赵地的盐腌菜还鲜。
附上晒干的海菜,是小郎去海边采的,姑娘尝尝。
等秋收了,我们再送些新收的药材去——定不让姑娘失望。”
竹简的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海贝,旁边依旧是个笑脸,比上次的还大些。
阿禾凑过来看,指着海菜问:“这是齐地海边的菜吗?能吃吗?”
“能吃,”
素问把海菜递给她,“可以用来煮汤,也能腌了吃。
陈石他们有心了,特意采了晒干送来。”
李伯也过来了,接过竹简看了看,笑道:“看来秋收后去齐地的事定了。
到时候让阿禾跟着去,她年轻,学得快,也能把咱这边的新法子跟他们说说——比如咱新试的桐油拌草木灰防蛀,效果比之前还好。”
阿禾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吗?我能去齐地?”
素问点头,摸了摸她的头:“你去正好,多跟他们学学盐碱地种枸杞的法子,回来教给大家。”
接下来的日子,药农们更忙了,却也更有劲头。
王大叔把自己种的甘草选了些好苗,说要等秋收后让阿禾带去齐地,“让他们瞧瞧咱赵地的甘草,不比他们的差”
;阿禾则忙着记笔记,把平日里学到的驱虫、堆肥的法子都写下来,怕到了齐地忘了说。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
邯郸的药田一片金黄,金银花晒满了晒谷场,甘草的根挖出来,粗得像小胳膊,枸杞红得像串在枝头的玛瑙。
齐地的信使也来了,这次不是骑马,而是跟着商队来的,带来了陈石他们的消息:齐地的药田也丰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