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83集 药材出口互通有无(3 / 4)

铺跑,原本没人要的穿心莲,因为能清热解毒,成了家长们抢着买的宝贝;当归更是供不应求,连王宫的太医署都派人来采购。

沈仲山忙得脚不沾地,没过多久,又派了两艘船去赵地,想多要些药材。

一个月后,沈仲山亲自来了赵地。

他刚下船,就从怀里掏出一叠竹简,双手递给素问:“姑娘,这是临淄百姓写的感谢信,还有,我们每月给你加二十车海盐、五匹丝绸,你多给我十车药材,行不行?”

素问接过竹简,上面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却都透着真切的感激。

她翻到最后一页,还有个小孩用炭笔写的“谢谢”

,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暖心。

她抬头对沈仲山说:“药材可以加,但有个条件,所有从赵地运过去的药材,必须带着红漆木牌,要是现有假,咱们的合作就停了。”

“姑娘放心!”

沈仲山拍着胸脯保证,“我已经在药铺门口挂了告示,没有红漆木牌的药材一律不卖,还专门雇了人查验,绝不让假药混进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地和齐国的贸易越来越频繁。

两地之间的土路被商队踩得越来越宽,沿途还开起了驿站,商人们赶路累了,能歇脚吃饭;邯郸城里的药铺从三家变成了十五家,药农们种的药材不愁卖,不少人家盖起了新瓦房,买了耕牛,连以前吃不饱饭的穷人家,都能顿顿吃上白面饼了。

齐国的变化也不小。

海盐和丝绸有了稳定的销路,临淄的盐场扩大了两倍,织坊里的织工多了一倍;不少闲置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从赵地引进的穿心莲和薄荷;齐国的医官学会了辨识药材,误诊的少了,百姓们看病也更放心了。

深秋的时候,素问收到了沈仲山送来的礼物——一本用蓝布做封皮的《海盐药用图谱》,上面记着海盐外敷止血、漱口消炎等十种用法,还画着插图。

随图谱来的还有封信,沈仲山在信里说:“姑娘,今年临淄用海盐治外伤,感染的人少了三成。

下月我想带织工去赵地,教百姓们织更细的丝绸,你看行不行?”

素问看着信,又望向窗外。

漳水畔的码头,几艘齐船正在靠岸,船上除了海盐和丝绸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