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籍溯源录
第一章竹简上的新规矩
暮春的邯郸药署,晾晒场上的茵陈刚收贮完毕,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药香。
素问蹲在药架旁,指尖拂过捆扎整齐的柴胡,眉头却微微蹙起。
王二柱抱着新到的地黄进来,见她对着一堆竹简呆,忍不住问道:“素问姑娘,这刚收的地黄品相挺好,您还琢磨啥呢?”
素问直起身,将手中的竹简摊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期入库的药材信息:“你看,这批柴胡说是来自武安山北坡,可根茎粗细不一,与去年同产地的货差得远。
问起具体种植的地块和施肥情况,药商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王二柱挠挠头:“药材这东西,山地平地长出来的本就有差异,哪能记得那么细?咱们挑挑能用的就行,犯不着较真。”
“用药救人,怎可马虎?”
素问语气凝重起来,转身进了诊室,取来之前因服用劣质甘草而腹泻的患儿病历,“上月那批甘草,就是因为炮制时没去净根须,才导致患儿不适。
若能知道它出自哪家作坊、是谁经手炮制,何至于查不到问题源头?”
她走到案前,提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溯源档案”
四个大字,随即列出几行条目:种植地(精确至地块)、种植户、播种与采摘日期、加工方法、检验人、入库时间。
“从今日起,每批药材入库前,必须按这上面的条目逐一登记造册,缺一不可。”
王二柱凑过来一看,脸瞬间垮了:“这么做太麻烦了吧?光武安就有十几家种植户,每家的地块都要问清楚,还得记采摘日子,这得费多少功夫?”
“现在麻烦一时,将来能救人性命。”
素问指着竹简解释,“一旦药材出现问题,我们能顺着这些记录快找到源头,召回同批次药材,避免更多人受害。
就像给每批药材办了张‘身份帖’,来历去向一目了然。”
正说着,李伯拿着刚检验完的黄芪进来,听闻此事连连点头:“素问姑娘考虑得周全。
前几年闹瘟疫时,若能知道那批变质金银花的来源,也不会让三个患者病情加重了。”
王二柱虽仍觉得繁琐,但想到过往的教训,还是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