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被摘得光秃秃的藤蔓,素问心里清楚,单靠这一片药田远远不够。
前线战事瞬息万变,一旦出现大规模伤亡,这点药材不过是杯水车薪。
“得组建一支能跟着战事走的医疗队。”
深夜,素问对着系统屏幕沉思。
系统里有历代军队医疗体系的资料,其中“机动医疗队”
的记载让她眼前一亮。
如果能有一支配备齐全、反应迅的医疗队,在战事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仅能及时救治伤员,还能减少药材的浪费——很多伤员就是因为延误治疗,才需要消耗更多药材。
第二天一早,素问就向边境主将递交了组建“机动医疗队”
的申请。
主将正为伤员救治不及时的问题头疼,当即应允,还拨了十辆马车、五十个急救药箱和二十副担架。
接下来,素问从近期培训合格的医官中筛选人员。
她不仅看医术,更看重反应度和心理素质——战场环境恶劣,稍有不慎就可能连自己都搭进去。
最终,十名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医官脱颖而出,其中既有擅长外伤缝合的周医官,也有精通急救包扎的陈医官。
“咱们这支医疗队,要的就是‘快’和‘准’。”
组建仪式上,素问指着马车里的装备,“每辆马车配两名医官、三名学徒,药箱里除了常备的止血药、消炎药,还要带足夹板和绷带。
一旦接到消息,必须在一刻钟内出。”
她亲自制定了急救流程:抵达战场后先划分区域,轻伤员就地包扎,重伤员立即止血、固定伤口后送医署。
为了提高度,她还带着队员们反复演练——从搬运伤员、打开药箱到完成包扎,每一个环节都掐着时辰练。
周医官起初对“两刻钟处理二十名伤员”
的目标嗤之以鼻,可经过半个月的苦练,他所在的小组竟真的做到了。
医疗队的旗子是素问亲手设计的:白底上绣着一株绿色的续骨草,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第一次出任务是在一个雨天,敌军偷袭了我方的粮草营,二十多名士兵受伤。
接到消息时,素问正在药田查看长势,她当即扔下锄头,大喊一声“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