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和药材碰撞的声音,偶尔还有孩童的笑声从远方传来,像是一温柔的歌,在这暮春的清晨,轻轻流淌。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本《赵地野菜药用指南》渐渐在附近的村落里传开了。
常有百姓拿着册子,来医署向素问请教,有时会带来自家种的蔬菜,有时会送来刚采的野果。
医署里的药材越来越多,来看病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原本冷清的医署,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成了邯郸城外最温暖的地方。
素问依旧每天整理药材,记录药性,偶尔会带着学徒去山里采药,教他们辨认各种草木。
李伯也成了医署里的“活字典”
,百姓有不懂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偶尔还会拿出自己记的笔记,给大家讲素问教给他的医术。
有一次,村里的张婶得了风寒,想起册子上写的野葱能治风寒感冒,就用野葱煮水喝,没过两天就好了。
她特意来医署感谢素问,还带来了自家做的馒头。
素问笑着收下馒头,又给她讲了几种治感冒的偏方,让她记下来,以后可以给邻里们用。
看着百姓们渐渐懂得用身边的草木治病,不再依赖神符水,素问心里很是欣慰。
她知道,治病救人不仅仅是治好眼前的病人,更重要的是教会百姓们自救的方法,让他们在缺医少药的年月里,也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暮春的风带着花香,吹进医署的院子里,吹动了晾晒的药材,也吹动了素问手里的《赵地野菜药用指南》。
她低头看着册子上的字迹,想起那个抱着孩子冲进医署的农妇,想起那捆新鲜的野葱,想起孩童痊愈后亮晶晶的眼睛,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这医署里的故事,还会继续,而她的脚步,也会一直走下去,把医术和温暖,带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