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集 初稿核验秦斩请朝廷太医参与审定(3 / 3)

岁以上用两钱,比太医院的‘保和丸’更方便,不用熬药,煮水就能喝。”

秦斩笑着说:“要是这方子能用到宫里,那咱们这初稿,可算是立了功了。”

“立不立功不重要,”

李院判拍了拍初稿,“重要的是能帮到百姓。

去年河间府闹时疫,要是早有这么一本验方册,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送命。

你们做的这事,是积德的事。”

说着,李院判看了看天色,雨已经停了,檐角还在滴着水,阳光把院子里的青苔照得亮:“我先回太医院,跟那几位太医打个招呼,明天咱们早点开始核验。

林姑娘,你把初稿再理一理,把今天说的那些备注都标清楚,免得明天漏了。”

林微连忙应下:“您放心,我今晚就整理好。”

李院判走后,林微看着初稿,心里的紧张终于散去了。

秦斩给她续了杯茶:“怎么样,没那么难吧?太医院的太医们,也不是都守着老规矩,只要你的调研扎实,他们就会认可。”

林微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已经温了,却带着淡淡的暖意:“我之前还怕他们会觉得民间方子不正规,没想到李院判这么随和,还帮着提了这么多建议。”

“李院判是吃过苦的人,”

秦斩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阳光,“他年轻的时候,在边关当过军医,见多了百姓没医没药的苦,所以最看重实用。

你看他记药材辨识法的本子,比太医院的典籍还厚,都是走出来的经验。”

林微摸了摸初稿的纸页,上面还留着李院判手指的温度。

她想起在涿州调研时,遇到的那个老药农,为了教她辨党参,带她在山里走了半天,说“党参要选根粗的,断面有放射纹的,才有力气”

;想起在房山柳家村,王氏把祖传的方子抄给她时,反复叮嘱“这个方子要在饭后喝,不然伤胃”

;想起在通州张家湾,老郎中把他摆摊用的药秤借给她,教她怎么称剂量,说“药是救人的,多一钱少一钱,都可能出人命”

这些画面,都记在她的调研账本里,也写进了这初稿的字里行间。

她之前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这些民间的智慧得不到认可,可今天李院判的话,让她明白了——真正的好方子,不管是来自太医院的典籍,还是来自民间的口传,只要能治病救人,就是好方子。

秦斩见她出神,便说:“别愣着了,赶紧把今天说的那些备注整理好,明天还要核验呢。

对了,明天核验完,咱们得去趟涿州,把太医院的炮制法教给那些乡医,还有李院判说的药材辨识法,也得跟他们讲讲。”

林微回过神,点了点头,拿起笔,在初稿的页边写下“枇杷叶需刷净绒毛,蜜炙后用”

,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刷子图案。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的笔尖上,把字迹染得暖融融的。

她知道,这初稿的核验,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教乡医辨识药材,帮他们规范剂量,把这本验方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可她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心里很踏实,就像李院判说的,他们做的这事,是积德的事,是能帮到百姓的事。

窗外,几只麻雀落在院中的石榴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阳光把石榴叶照得透亮。

林微放下笔,伸了个懒腰,拿起初稿,开始一页一页地核对。

她知道,明天的核验,会是一场硬仗,但她已经准备好了——带着那些民间医者的信任,带着秦斩的支持,也带着李院判的期待,把这本《民间验方汇编(京畿卷)》,做成一本真正能帮到百姓的好册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