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
刚才我都慌了神,你却能想起先生讲的案例,还敢断定病症!”
赵珩腼腆地笑了笑,摇了摇头:“我也是想起先生说的‘观形辨症,需结合细微之处’,若不是仔细看了舌苔和后颈的汗湿,也不敢轻易断症。
而且多亏李医师信任,给了我施针的机会。”
他又转向孩童,轻声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孩童摇了摇头,靠在父亲怀里:“就是有点累,肚子不疼了。”
李伯年随后开了一副健脾和胃的药方,嘱咐汉子按时给孩童煎服,又叮嘱近期饮食需清淡,不可过饱。
汉子千恩万谢地接过药方,抱着孩童慢慢走出医馆,临走前还特意回头对赵珩鞠了一躬。
待百姓渐渐散去,李伯年看着三个学员,语重心长地说:“今日之事,你们也该明白,学医不仅要记熟医理,更要学会灵活运用,观察细微之处——赵珩做到了这一点,你们两个也要多向他学习,不可只死记硬背。”
周明和林小满连忙点头:“弟子谨记李医师教诲。”
赵珩则想起了远在总馆的素问,心中暗道:先生常说,“医道无止境,实践出真知”
,今日才算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往后定要更加用心,不仅要学好医理,更要多积累实践经验,将来才能像先生和秦斩大人一样,救更多百姓。
夕阳西下时,渭水分馆的门板缓缓关上,赵珩在今日的实践笔记上写下:“九月初七,遇孩童突恶疾,依‘食滞闭气’之法施针救治,显成效。
悟:辨症需观细微,施治需有决断,此为医者之要……”
字迹虽仍带着几分稚嫩,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就像这济世学堂的学员们,正一步步在医道上稳步前行,终将成为大秦医道传承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