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变,此七穴非吾创,乃吾于病患、于自身察得,望后人验之、补之,勿让其湮没。”
陈砚之的眼睛湿润了。
祖父不是在“创造”
新穴位,而是在行医中现了经络上被忽略的“敏感点”
——这些点虽不在典籍记载中,却能精准对应病症,是对传统针灸穴位的补充。
他想起自己之前总拘泥于书本,以为穴位就是固定的点,却忘了祖父常说的“医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人而异”
。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砚之开始系统验证这七个新穴位。
他记录每个病人的病症、体质、针刺反应,整理出“疏筋穴配风市治肩痹”
“通腰穴配肾俞治腰痛”
“宽胸穴配内关治胸闷”
等配伍方案,还现年轻人体质好,新穴位的起效更快,而老年人则需要增加留针时间。
他把这些记录整理成文档,给省中医院的针灸科主任周明远——周主任是祖父的学生,也是他的导师。
三天后,周明远亲自来到陈砚之的诊室,手里拿着他的文档,激动地说:“砚之,你祖父当年跟我提过,说想整理‘经络旁支穴位’,可他中风后精力不济,没来得及完成,没想到这手记在你这儿!”
周明远仔细翻看手记,指着“疏筋穴”
的批注说:“你看,你祖父记载的‘按之酸胀’,其实是穴位的‘得气反应’,这些新穴位虽然不在经穴列表里,但都在经络的‘皮部’‘经筋’范围内,属于‘奇穴’的范畴,只是前人没系统记录过。”
在周明远的建议下,陈砚之把祖父的手记和自己的验证记录整理成论文,表在《中国针灸》杂志上。
不久后,省中医院的针灸科开始采用这些新穴位,临床反馈良好;甚至有外地的医生来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手记内容和自己的经验。
这天,张桂兰带着邻居来复诊,她的肩周炎已经基本痊愈,胳膊活动自如。
她拉着陈砚之的手说:“陈医生,您这针太神了,我邻居听说我好了,也想来试试。”
陈砚之笑着点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青囊续注》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祖父的字迹上,那些曾经淡得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