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名叫赵轩的书生,家中贫寒,但痴迷于读书,他听闻有这样的活动,便主动参与其中。
他用那粗糙的纸张,一笔一划地抄录着,哪怕手指磨出了茧子,也不曾停歇,他想着等抄录好了,就能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有书可读了。
第六章: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在各地的讲学场合中,不同思想的碰撞愈激烈。
在一次咸阳城举办的大型讲学会上,数位知名学者登台,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一位主张法家思想的学者说道:“我大秦以法治国,律法便是根本,学问也当围绕着如何更好地践行律法,让国家更有序地运转。”
而一位秉持儒家思想的学者则反驳道:“律法固然重要,可人心的教化,礼义的传承,才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文脉之中,儒家的仁爱、礼义不可缺失啊。”
台下的学子们听着,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在这样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大秦的文脉仿佛也在不断地汲取着新的养分,焕出别样的生机。
第七章:帝王的抉择与推动
嬴政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下旨,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字统一,让李斯等人负责具体的规范和推广工作,确保各地都能尽快使用统一的文字来书写、记录。
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各地学府保留自己的讲学特色,允许学子们在遵循大秦律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问进行探讨。
嬴政还亲自下令,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钱财,用于修缮各地的学府,支持书籍的整理和抄录工作,并且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学者到咸阳,共同编纂一部能体现大秦风貌和文化精髓的典籍。
这一系列举措,让朝野上下都看到了帝王对于文脉传承的重视,也让那些为文脉传承而努力的人们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第八章:传承中的阻碍与突破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在文字统一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习惯了旧的文字写法,一时难以接受,出现了抵触情绪。
地方官员们只能挨家挨户地去解释、教导,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慢慢让大家接受。
而在学府方面,一些保守的势力试图阻止新思想的融入,觉得传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