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集 史书编纂(3 / 4)

沈砚之缓缓道,“可在‘谋逆伏诛’后,另附一段考异。

写明宗人府有密函存疑,东宫旧部多有鸣冤者,虽无实证,然其事存争议。

如此,既不违当朝定论,也为后世留一线探究真相的可能。”

萧景渊沉默了许久,雨渐渐小了。

他回头看向沈砚之,眼中那片沉潜的渊水终于泛起了涟漪:“就依你。”

他将玉佩放回案上,“还有,把景琰在国子监时,为赈灾写的那篇《救荒策》,附在他的传记后。”

沈砚之躬身应是,拿起书稿转身时,见萧景渊正望着那幅《江山万里图》,指尖在图中东宫的位置轻轻点了点。

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恰好落在图上,将那片山河照得一片明亮。

走出紫宸殿时,雨已经停了。

沈砚之抬头望向天空,一道彩虹正挂在天边。

他忽然想起年少时读的那句“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或许史书从来做不到绝对的真,但只要修史者心怀敬畏,为真相留一丝缝隙,这缝隙里,便会长出公道。

回到史馆时,编修们正围着一堆竹简争论不休。

见他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沈砚之笑着扬了扬手中的书稿:“景和三年的部分,改。”

老编修王仲之愣了愣:“沈大人,那可是……”

“是存疑。”

沈砚之将考异的写法细细说明,末了道,“咱们修的不是给当朝看的账本,是给千秋万代看的镜子。

这镜子得擦亮些,哪怕多花些力气。”

众人相视一笑,重新围拢到案前。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

史馆外的海棠开得正好,花瓣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像极了史书里那些藏在字缝里的真相,虽微弱,却从未熄灭。

沈砚之坐下,提笔蘸墨,在考异那栏写下第一行字:“宗人府景和三年密函云……”

笔尖落下时,他仿佛听见百年后的风吹过,有人翻开这卷史书,在那行小字前驻足沉思。

那一刻,他忽然懂得,所谓史书编纂,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用笔墨在时光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