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同时绷紧,在空中组成《黄帝内经》的“五味所禁”图谱:“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图谱的空白处,用朱砂画着个小小的“道”字,色泽鲜艳。
素问的莲心佩突然裂开,裂痕整齐,从中飞出七片莲叶,叶片翠绿,脉络清晰,落入七口铜锅之中。每片莲叶接触汤汁的瞬间,都浮出不同的药方:春季锅是“防风汤”,字迹为绿色;夏季锅是“白虎汤”,字迹为白色;直到第七片莲叶,浮出的竟是《墨道禁方》里的“换阳散”,药方的最后写着“需以医灵心头血为引”,字迹鲜红,仿佛是用鲜血写成。莲叶突然燃烧起来,火焰呈青色,灰烬在地上拼出“初七”的字样,与东偏殿的字条遥相呼应,笔画一致。
四、膳食玄机藏道统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声音清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膳房的铜壶滴漏突然加速,水珠落下的速度比往常快了一倍,水珠落在铜盘上的声响,竟与《吕氏春秋?本味》的诵读节奏完全一致,抑扬顿挫,如同有人在低声诵读。灵枢将青铜方鼎放在膳房中央,鼎身平稳,鼎中的七槽突然喷出七道气流,气流呈不同的颜色,在空中凝成七种味道的云雾——酸云如梅,带着青涩的气息;苦雾似胆,散发着苦涩的味道;每种云雾里都浮现出不同的食材虚影,相互吞噬又相互依存,循环往复。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转动鼎耳的铜环,铜环转动灵活,气流突然逆向旋转,形成一个旋涡,“调理身体也如烹调,既要守墨家的‘分寸’,也要循道家的‘自然’。”鼎中突然升起股青烟,青烟笔直,烟中浮现出墨家弟子的饮食场景:他们用矩尺称量食材,动作精准;用铜量计算水量,一丝不苟;却在进食前要先念道家的“食禁咒”,咒文的音节与咀嚼的节奏完全吻合,配合默契。
素问正在研究那半粒谷种,种皮坚硬,她用指甲轻轻刮擦,种皮突然裂开,长出株七彩禾苗,禾苗茎叶挺拔,每片叶子都刻着不同的文字——青叶写“墨”,字体刚劲;红叶书“道”,字体飘逸;直到第七片叶子,刻着的“医”字突然流出金色的汁液,汁液浓稠,滴在地上化作条小蛇,蛇身的鳞片是由米粒组成,排列整齐,爬行时留下的轨迹是《饮膳正要》的菜谱,字迹清晰可辨。
七个黑衣人突然同时解下腰间的食袋,动作统一,倒出的谷粒在地上组成巨大的“蛊”字,字的笔画粗壮,里面爬出无数细小的虫子,虫子形态各异,却在接触到铜鼎气流的刹那化作谷物,颗粒饱满。“三百年了,”为首者摘下斗笠,露出与灵枢相似的眉眼,只是嘴角多了道疤痕,疤痕从嘴角延伸到脸颊,“墨家的‘食道’与道家的‘膳经’,终于要在今日合流。”他的掌心突然浮现出淡金色的“食”字,与灵枢掌心的“医”字产生共鸣,发出淡淡的光晕。
膳房的地面突然震动,幅度不大,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七口铜锅陷入地下,露出饮食图》:胃如釜,形态逼真;肠如管,蜿蜒曲折;最奇特的是脾脏的位置,画着个微型的青铜矩尺,正在丈量流入脾脏的谷粒数量,谷粒颗颗分明。食盘的中心裂开黑洞,黑洞深邃,里面涌出的不是黑暗而是金光,金光耀眼,照亮了盘底刻着的字:“初七食祭,医道归真”,字体为金色,与光芒融为一体。
五、鼎裂道现悟真机子夜的膳房突然刮起旋风,风力强劲,铜炉里的炭火被卷成火龙,火龙形态逼真,绕着青铜方鼎盘旋三周,龙首高昂,龙首钻入鼎口的瞬间,七槽同时喷出食物,食物在空中悬浮,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天枢位是羊肉,色泽鲜红;天璇位是绿豆,颜色翠绿;直到摇光位,悬浮着的竟是半块青铜面具,面具的裂痕与黑衣人嘴角的疤痕完全吻合,分毫不差。
灵枢将掌心按在鼎盖的太极图上,掌心与鼎盖贴合紧密,体内的医灵之力突然爆发,淡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