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残灯犹照药庐春,道脉潜随针影深(2 / 5)

都是‘守中’的意思。”

他指着盘底的铭文,是用蝌蚪文写的“道墨同衡”,“这罗盘能同时测定方位与时辰,道家用来推演经络流注,墨家用来规划药站布局,您看这‘子时’的刻度,既标着‘胆经当令’,又写着‘药站换班’。”

药庐外突然传来钟鸣,声音与终南山的“报时钟”不同,带着青铜的厚重感,三短一长的节奏,正是墨家“传灯令”的信号。素问推开竹窗,寒风卷着雪沫扑面而来,山腰的迷雾中浮现出座石塔,塔身为青灰色砖石砌成,每层都有拱形窗,窗棂左为道家“云纹”,右为墨家“雷纹”。塔门的匾额上,“道墨阁”三个字正在发光,左边道家云纹里藏着“为而不争”,右边墨家雷纹中嵌着“兴天下之利”,两种纹饰在光晕中渐渐交融。

“那是隋末战乱时,两派传人共建的藏经阁。”她指着塔尖的铜铃,铃身刻着《道德经》的“天长地久”,笔画间的凹槽里填着朱砂;铃舌却是墨家的“传灯令”,正面刻“兼爱”,背面刻“非攻”。“风吹过时,‘上善若水’与‘兼相爱,交相利’的声浪会同时响起,合在一起竟成‘爱人如爱己,治国如治身’。”素问的指尖拂过窗台上的积雪,那里有串新鲜的脚印,鞋纹是道家的“八卦”与墨家的“方孔”相叠的样式。

明轩突然指着石塔第三层的窗口,那里有个模糊的人影正在翻书,手中竹简的左侧写着“我无为,而民自化”,右侧批注着“民自化者,需有城可守,有药可医”。那人的衣袖拂过窗沿时,露出腕上的串珠——三颗道家“太极珠”与两颗墨家“矩尺珠”相间,转动时发出“叮叮”的轻响,与药庐的铜壶滴漏声相和。

“那人的手势,是在结‘太极针’的起手式!”少年想起灵枢教他的针法,“您说这针法要‘以道御针,以墨定穴’,原来‘御’的是自然之理,‘定’的是兼爱之心。”他突然发现人影翻动的竹简,边缘有个极小的缺口,与张师兄留给明轩的药囊碎片形状完全吻合。

灵枢将青铜针插进桌案的“足三里”木人穴位,针尾的“道墨相济”四字突然亮起,金色的光芒顺着木纹流淌,照亮案下的暗格。暗格里的《针经》用帛书制成,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柔韧,上面有行蝇头小楷:“针有三针,道一针通神,法自然;墨一针通形,利天下;合二为一,方通人”。

“当年列子拜访墨子,两人论‘力’与‘德’,最后达成共识:‘力者,非强梁也,乃护生之力;德者,非空言也,乃利民之德’。”他翻开暗格底层的羊皮卷,上面道家“内丹图”的“丹田”位置,被墨家画成了“粮仓”,旁注“身之丹田,犹国之仓廪,皆需充盈而不盈溢”,字迹是用狼毫笔蘸着松烟墨写的,旁边还有用朱砂画的小圈,标注着“此句合道墨之理”。

深夜的药庐突然晃动,桌案上的罗盘指针疯狂转动,铜壶滴漏的水流溅出,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顺着“阴阳鱼”纹路流向药柜。明轩稳住身形,发现水流最终指向“当归”抽屉,他拉开抽屉,里面的当归正在发光,根茎的纹路组成“道墨同源”四个字,根部的结疤处,竟嵌着半片竹简,写着“圣人之道,非独善其身,乃兼善天下——墨者注《道德经》”,竹简边缘还残留着火烧的痕迹,显然是从焚书的火中抢救出来的。

“当归的药性,道家说‘补血活血’,暗合‘损有余而补不足’;墨家说‘归经如归城,需循经络’,恰似‘爱人需循其心’。”灵枢拿起当归,根茎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青铜符,符的正面是“道法自然”,字体飘逸;背面是“非攻兼爱”,笔锋刚劲,中间用阴阳鱼纹连接,鱼眼处各有个小孔,恰好能穿绳佩戴。“这是两派传人的‘同心符’,遇危难时,道家捏‘无为’诀,墨家念‘兼爱’咒,符会自动合体,这便是思想相融的力量。”

墨羽突然发现,石塔的灯光在雪地上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