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殿下,这…这可是机要啊!
岂可泄于草野?”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奏报,目光平静地看着柳奭,语气却异常坚定:“天灾无秘,活人第一。”
数日后,《极端气候应对白皮册》在长安城内引了轰动。
这份白皮册,详细地记录了历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各种极端天气的应对方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炉具的改造方案。
一时间,洛阳纸贵,人手一份。
江南的渔民,依据册中的风向推演法,提前加固了海堤,避免了海啸的侵袭。
河北的农人,参照“冻土通风图”
,保住了地窖里的菜粮,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民间传抄成风,甚至有私塾开设了“观火课”
,教孩子们识别云彩,辨别温度。
“不是天雷劈下来,是咱们自己把日子过明白!”
这句童谣,再次在长安城内传唱开来。
韩十四,这个曾经的洛阳乞儿帮头目,如今的“灶事互助社”
技术教习,奉命前往敦煌,主持炉具的适应性改造工作。
然而,在半路上,他却遭遇了一伙沙匪的劫掠,所有的物资都被抢走了。
韩十四本想去官驿求援,却被当地的老匠人拦了下来。
“后生,你有所不知。
这里的官道,三年都通不了一份文书,靠的是‘火路碑’。”
老匠人神秘地说道。
“火路碑?”
韩十四一脸疑惑。
老匠人带着韩十四来到村口,指着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说道:“这就是火路碑。”
韩十四走上前去,仔细地观察着石碑。
只见石碑上刻着一些简易的图纸和维修口诀,旁边还设有一个木箱,里面存放着一些备用的零件。
韩十四顿时茅塞顿开。
原来,民生司早就已经在丝绸之路上,设立了这种“火路碑”
,为过往的商旅和百姓提供帮助。
他召集了流散各地的匠童,以民生司下的《百匠图谱》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制了“沙洲版”
的炉具改造方案。
他们将骆驼粪压制成型燃料,配以风沙防护罩,有效地解决了沙漠地区的燃料问题。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七个县就联合起来,形成了一条“火道链”
,商旅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消息传回长安,裴行俭暗中走访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城镇。
他现,各地的“火路碑”
都是由不同的人手所书写,但却都共用同一套符号体系。
这套符号体系,正是民生司内部的编码!
裴行俭的心中,充满了震惊。
他原本以为,民生司只是一个负责民生事务的普通部门。
现在看来,民生司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窦红线,孙思邈的关门弟子,一个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少女,跟随义诊队进入秦岭山区。
她现,山民们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烟煤,导致肺疾蔓延。
她向地方官提议,推广煤膏净化法,以减少烟煤对人体的危害。
然而,地方官却以“未经工部核准,不得擅改配方”
为由,拒绝了她的提议。
窦红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她转而培训村妇,自制“滤毒巾”
。
这种滤毒巾,用多层麻布夹着石灰粉,包裹住炉口,可以有效地过滤烟煤中的有害物质。
她还录制了一段口诀歌谣,教给村妇们:
“黑烟呛喉咙,白巾护老幼,三日换一次,胜过拜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