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幔对流度02-05厘米年)!”
数据洪流般涌入指挥中心,梁小龙突然指着火星三维模型:“扬哥,你看直径!”
众人循声望去,模型下方的直径数值正在缓慢减少:7794公里77公里7782公里最终稳定在7775公里——相比夯实前,火星直径缩小了19公里。
“质量不变,体积缩小,密度自然增加。”
秦思远解释道,“这19公里对火星来说微不足道,但意味着整个星球的地质结构已经达到地球级的稳固程度。”
当最后一道紫色射线熄灭时,火星表面的景象已截然不同:陆地不再有塌陷的裂纹,裸露的岩层泛着致密的光泽。
“全球地震监测显示,过去一小时内,地震频率从每小时12次降至0次。”
监测官的声音充满激动,“深层地质扫描确认,500米以下岩层致密化完成,结构稳定性过地球青藏高原地区。”
李扬长舒一口气,靠在指挥椅上。
从下令到完成,整个夯实过程只用了97小时,但这97小时里,火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质重塑”
。
他看向舷窗外那颗似乎变得更“结实”
的星球,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红警基地里看到“大地夯”
设备时,工程师说的那句话:“再松散的土地,也经不住能量的淬炼。”
地质夯实工作结束的一个月后,火星迎来了改造过程中最狂暴的气候考验。
“新亚马逊平原”
的监测站里,风仪的指针已经指向极限值——92米秒,这相当于地球二十一级台风的强度(地球最强台风为十七级,风561-612米秒)。
监控画面中,数十吨重的岩石被狂风卷上天空,像树叶般在空中飞舞;地面上的临时基站被连根拔起,在风中翻滚着撞向远处的山崖。
更可怕的是伴随狂风的暴雨。
雨滴密集得像一道白色的墙壁,打在监测站的合金外壳上,出“噼啪”
的巨响,仿佛下一秒就要击穿防护层。
雨量计显示,单日降雨量已达1800毫米,相当于地球某些地区一年的降水量总和。
“能量逸散太严重了。”
周院士在指挥中心的屏幕前摇头,调出能量监测数据,“五次小行星撞击释放的能量,加上地质夯实过程中注入的能量,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大气动能。
现在的火星大气,就像一口烧开的高压锅,不把能量释放完,根本平静不下来。”
全息投影上,火星的气象图呈现出诡异的红色——全球都被极端天气覆盖:
-赤道区域:持续暴雨+二十级狂风
-南北纬30°:巨型冰雹(直径最大达1米)
-极地地区:暴风雪+零下120c的低温
最危险的是“新太平洋”
上形成的“级气旋”
。
这个直径8000公里的风暴系统,中心气压低至800百帕,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度向“龙兴市”
规划区移动。
气象模型预测,一旦风暴登陆,将引高达30米的风暴潮,彻底摧毁刚夯实的地基。
“这样下去,别说建设了,连设备都存不住。”
梁小龙指着屏幕说道。
李扬的目光落在气象图的能量数据上:大气总能量相当于12亿颗原子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其中70集中在云层中的水汽里。
“问题的核心是能量,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能量。”
他突然起身,“通知下去,启动‘红警天气控制器阵列’。”
就在大地夯实工作刚结束的三天后,李扬就把一辆改造后的红警基地车投放到了火星北极位置,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