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舰队返航后的第三个月,火星的“体检报告”
突然亮起一串刺眼的红灯。
李扬站在桃源集团火星监测中心的环形大厅里,指尖划过全息投影中不断跳动的数据流,眉头拧成了疙瘩。
大厅中央悬浮着火星的实时三维模型,蓝色的海洋区域边缘正以肉眼可见的度褪色,代表大气层的淡紫色光晕稀薄得几乎透明。
“重力加度:371米秒2,仅为地球的378。”
秦思远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这位外表不到四十岁的席科学家,此刻正盯着重力场分布图谱,“根据最新测算,火星当前总质量64x10千克,距离维持稳定大气层所需的临界质量(至少75x10千克)还差11x10千克——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梁小龙凑过来,指着模型上不断闪烁的红色箭头:“也就是说,这颗星球还是太‘轻’了?抓不住自己的大气?”
“不止如此。”
龙国科学院的周院士调出大气层监测数据,曲线像陡峭的悬崖般一路下滑:
-大气压强:62千帕(仅为地球的61,且正以每天003千帕的度流失)
-氧气含量:12(虽在缓慢提升,但因大气逃逸,实际地表氧分压不足地球的110)
-二氧化碳浓度:28(不足以形成有效的温室效应)
最令人忧心的是海洋蒸数据。
全息投影切换到水手谷的实时画面,原本绵延1000公里的蓝色水域边缘,正不断泛起白色的蒸汽,监测仪显示蒸率达到每天23厘米。
“按这个度,赤道区域的海洋将在三年内干涸。”
水文专家的声音带着焦虑,“虽然内核聚变产生的热量能维持部分液态水,但大气稀薄导致保温不足,夜间温度骤降至-80c,白天又因缺乏臭氧层保护,紫外线直接照射水面,双重作用下,蒸度远预期。”
地壳稳定性的报告更是雪上加霜。
投影上的火星表面布满了黄色的地震预警区,北极撞击点周围500公里内,7级以上地震已生17次,最近一次甚至引了小规模的海啸,淹没了刚探测到的一处潜在登陆点。
“地幔对流还在剧烈调整。”
地质专家调出地壳断层扫描图,“谷神星撞击产生的能量让原本凝固的地幔重新流动,但火星质量不足导致引力约束不够,地幔物质分布不均,这才是地震频的原因。”
李扬沉默地看着这些数据,脑海里闪过谷神星撞击时的壮观景象。
那时以为万事大吉,却没想到大自然给人类设下了如此精密的连环扣——质量不足引重力不足,进而导致大气逃逸、温度失衡、水体蒸,再加上地壳不稳,刚刚看到的希望曙光,似乎正被新的危机吞噬。
“必须立刻召开联合会议。”
李扬的声音打破了大厅的沉寂,“通知龙国科学院、桃园集团核心团队,还有马里奥舰队指挥官,两小时后在虚拟会议室汇合。”
梁小龙看着模型上日渐“憔悴”
的火星,突然想起第一次踏上月球基地时,李扬说的那句话:“改造星球,比打赢一场星际战争难十倍。”
当时只当是玩笑,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分量。
虚拟会议室的全息投影将火星的危机数据投射在每个人面前,红色的警报图标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李扬坐在主位,左手边是龙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右手边是桃园集团的科学家,马里奥舰队指挥官的虚拟影像站在末席,军绿色的制服衬得他神情格外严肃。
“先解决核心问题:质量。”
秦思远率先开口,他调出太阳系小行星带的星图,无数光点在黑色背景中闪烁,“要让火星重力达到地球的60以上(约588米秒2),至少需要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