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集秦韩盟约(3 / 4)

大王,末将愿领兵驻守宜阳。

只要有秦军在,楚国绝不敢越过方城一步。”

惠文王点了点头:“好。

你去宜阳后,要善待韩国百姓,不可擅动民间一草一木。

韩国刚经内乱,民心不稳,我们要的是一个听话的附属国,不是一片反抗的土地。”

“末将遵令。”

王翦沉声应道。

殿外的风忽然大了些,吹动了檐角的铜铃,出清脆的响声。

惠文王走到窗前,望着咸阳城外绵延的农田,想起二十年前商鞅在咸阳推行新法时的场景——那时的秦国,还要靠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如今,韩国这样的诸侯,却要主动来归附。

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圭,那是当年商鞅亲手交给父亲秦孝公的,上面刻着“强秦”

二字。

“传旨下去,”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殿内的秦臣身上,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即日起,在咸阳城外筑一座盟誓台,将秦韩盟约刻在青铜鼎上,立于台上。

让所有来咸阳的诸侯使者都看看,依附秦国者,必能得安;与秦国为敌者,必遭覆灭。”

内侍躬身应下,捧着盟约快步离去。

张仪看着惠文王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国君的眼中,藏着比渭水还要深的野心——那不是只想称霸诸侯的野心,而是要将天下纳入秦国版图的雄心。

三日后,咸阳城外的盟誓台建成。

青铜鼎上的盟约,用大篆刻得工工整整,阳光照在鼎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嬴仓站在鼎前,看着“韩国为秦附属,永遵盟约”

这几个字,忽然想起新郑宫后的那棵老槐树。

他小时候常爬上去摘槐花,那时的韩国,还能在宜阳城外与秦国打一场平手。

“襄王在看什么?”

张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嬴仓转过身,看见张仪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上面写着韩国贡品的交割清单。

“没什么。”

他摇了摇头,目光重新落回青铜鼎上,“只是觉得,这鼎真重。”

张仪笑了笑,将竹简递给嬴仓:“这鼎重,才压得住韩国的国运。

襄王放心,只要韩国遵约,十年之内,楚国、赵国绝不敢再犯韩国边境。”

嬴仓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冰凉的竹片,忽然想起出前,太傅对他说的话:“弱国无外交,唯有依附强者,方能苟活。”

那时他还不信,如今站在这青铜鼎前,才明白这句话里藏着的无奈。

盟誓台的仪式结束后,嬴仓的车驾离开咸阳,踏上返回新郑的路。

他坐在车舆里,掀开帘子看向后方——咸阳的城郭越来越远,那座盟誓台在夕阳里像一个黑色的剪影,立在渭水岸边。

而章台殿内,惠文王正与张仪、王翦商议东进之策。

案几上的地图被铺开,张仪用玉圭指着魏国的河东之地:“明年春耕后,我们可从宜阳出兵,攻打蒲坂。

只要拿下蒲坂,魏国的河东之地就成了囊中之物。”

惠文王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楚国的疆域上:“楚国那边,要派人去一趟郢都。

告诉楚威王,若他敢阻秦国攻魏,秦国便会联合韩国、魏国,三路伐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王英明。”

王翦躬身道,“末将已命蒙恬在宜阳修筑营垒,只要大王下令,秦军三日之内便可出兵。”

惠文王拿起案上的青铜爵,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酒液辛辣,却让他浑身热——他仿佛已经看见秦军的铁骑踏过河东,看见魏国的使者跪在章台殿内求和,看见天下诸侯都来咸阳朝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